【编者按】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课堂,当“双减”政策重塑教育生态,当AI技术叩响未来之门,一批新时代教师正勇立潮头,以青春之姿解锁教育新篇。荆楚网(湖北日报网)特推出“教师的故事”系列专题报道,以真实而鲜活的叙事传递教育温度,展现荆楚大地教师用爱与责任浇灌希望、用智慧与创新点亮梦想的动人篇章。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林杉 通讯员曾凡林)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育欣小学,班主任、年级组长王梦雨的班上有一本神奇的“记趣本”,记录着班级的欢声笑语。它的前身,却是一个男孩的“记仇本”。改变这一切的,是王梦雨践行了九年的教育格言——“做一个有温度的引路人。”
温度:从“记仇”到“记趣”的转变
“好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能点亮心灵、滋养品格。”这是王梦雨对职业的定义。她认为,最重要的品质是“同理心”——能蹲下来看懂孩子的世界。
当发现男孩张张用“奥特曼记仇本”记录同学间的摩擦时,王梦雨没有批评。她夸赞本子图案很酷,并轻声提议:“班里每天都有好玩的事,记下来当毕业纪念多好?”沉默许久,张张把本子递给她。王梦雨顺着一条记录打趣,说那个同学当时的举动很乌龙。听着听着,男孩嘴角上扬了。
奇迹悄然发生。“记仇本”变成了“记趣本”,开始记录课堂趣事和同学搞笑瞬间。当张张主动分享新本子,同学们围着哈哈大笑时,他终于融入了集体。
一次温柔的“看见”,完成了一次无声的“引路”。
智慧:让“夸奖”落地生根
如何将温度转化为课堂实践?王梦雨有她的“招牌”教学法——“分层夸奖”。“把教学目标拆分成小目标,达成哪个就夸哪个,”她解释,“让‘夸’不空洞、能落地,让每个孩子都找到成就感。”
学生小宇怕古诗,觉得“又难又无聊”。王梦雨没有逼他硬背,而是让他为《望庐山瀑布》画插画。画好基础场景,她立刻夸奖:“你抓住了‘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画面!”
接着,她引导小宇对着画读诗句,读准了就赞方法聪明;鼓励他当“小画家讲解员”,说对意思就封为“古诗翻译小达人”。
一连串具体的夸奖,托着小宇登上了曾经畏惧的古诗山峰。期末,他带着10幅古诗插画演讲,自豪地说:“原来古诗里藏着这么多好看的故事。”
成长:从“盯着结果”到“看见人”
回首九年,王梦雨坦言最大成长是从“盯着结果”的教书者,变成了“看见人”的教育者。
“刚入职时,我焦虑教学任务有没有完成,知识点有没有吃透。”她发现,爱捣乱的孩子可能只是想被关注,不敢举手的孩子是怕犯错。
“现在的我,会蹲下来听学生说委屈,把‘批评’换成‘一起找办法’。”她不再追求“完美课堂”,反而珍惜那些“意外时刻”——学生的心里话、跑偏的讨论、主动改正的勇气。
她在包容中学会温柔,在倾听中变得更有同理心。“原来最好的教学,是‘成为怎样的人去影响他们’。”
对于未来,她期待自己永葆温度,做学生“放心倾诉、勇敢试错的后盾”;更期待学生们“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成长为独立、自信、温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