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评论|公文不空心,工作才实心

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近期,内蒙古、青海、广西、甘肃、陕西等多省区推进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在各地召开的相关研讨会中,提到了“材料搬家”“数据拼凑”“旧稿翻新”等情况。

公文是作风的外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风决定着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人们从文风状况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党的形象,进而观察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情况。”照搬照抄,大搞“拿来主义”,体现出敷衍应付、闭门造车的不良作风。这种作风如果蔓延开来,损害的不仅是公文的权威性,更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有这么一则故事:唐朝时有一名中书舍人,每次写文都靠照抄,一次面临急务,却没有文库钥匙,只得拿斧子劈开窗户,跳进去抄袭旧档。人们嘲笑他的无才,从此便叫他“斫窗舍人”。故事虽短,却生动地揭示了“懒人思维”的害处:平时依赖抄袭,一旦遭遇急难险重的真问题、新问题,只能原形毕露、“连滚带爬”了。

写公文的功夫,在文章之外。下笔时脑海一片空白,是因为平时工作中缺乏调查研究。要写出有“筋骨”的文章,首先得深入实际、弄清来龙去脉,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上下功夫。中国幅员辽阔,大到基层情况、城乡差异,小到同一单位的不同岗位特点,都是独特而有价值的素材“富矿”。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把具体情况了解清楚,把问题吃透,公文就会有针对性。

公文抄袭难以禁绝,也存在深层次的原因。一些上级考核时,不看实绩只看材料、不抓落实只重数据,这本身就是形式主义。下级为了应付不合理要求,东拼西凑,做“无米之炊”,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这种循环,也要改变一些地方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在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里,明确提出严控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加强评估审查等要求。认真执行规定,不搞“以文评绩”,让一些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公文退场。

一篇好的公文,将会成为有力的行动推手、工作抓手。实践中的问题,反映到文章里,将会得到系统性梳理;一些平日里模糊的认识,也会在思考中逐渐明晰。破除公文抄袭背后的形式主义,以好作风促进好文风,推动工作更加走实、走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评论|公文不空心,工作才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