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托育机构如何不负家长所“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光正 通讯员 荣海

洗漱、抱娃、下楼,几分钟内将1岁多的女儿送进小区隔壁的托育园,再赶地铁上班——武汉市民施梦的清晨,是当下众多年轻父母“托育刚需”的缩影。

据了解,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约3000万人,超三成家庭有托育需求。2024年底,湖北省托位总数达24.7万个。2025年10月底,湖北幼专招聘会现场,前来争夺育婴人才的托育企业数量同比激增280%,婴幼儿发展引导员等新兴岗位纷纷亮相。

行业火爆的同时,家长“不放心”、服务质量待提升、人才缺口大等问题仍待破解。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探访多家托育机构,寻找破局答案。

社区托育可缓解家长担忧

“宝宝,早饭来啦!”早上8点,荆门市东宝区浏河社区托育服务中心的宝宝们开始吃早餐。

2022年11月,浏河社区把一处闲置用房改建为公建民营普惠托育中心,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服务。初期,仅有1个孩子入托。尴尬的开局让托育中心负责人祁清清陷入深思,不断思索家长究竟需要怎样的托育服务。

“开闭园时间和家长上下班时间重叠,家长无暇接送;如何将早教经验转化为全天候托育服务……”祁清清带领团队到广东、南京等地学习,一一排查问题所在,思考着如何才能与家长建立一对一的照护信任。

很快,祁清清把开园时间从早上8点提前到7点半,并安排老师在傍晚值班到6点半,等候家长接孩子。同时,一系列改变也铺陈开来:严格按孩子的年龄分班,以便更好地精细化照看;现有的9名教师全部持证上岗,以提升服务专业度。截至目前,托育中心已累计服务超100名幼儿,在册宝宝30名。

“社区托育更贴近生活。”湖北省育婴行业协会托育早教专委会秘书长刘军分析,近距离、灵活接送能节省家长的时间和精力,熟悉的社区环境与透明的照护流程,能缓解家长对孩子安全、照护质量的担忧。

医育融合保障幼儿安全与健康

“在陌生的环境,他能吃好、玩好吗?会不会发生意外?”送儿子入托前,武汉市民王先生满是焦虑。

王先生与家人到武昌区妇幼知音托育中心考察时,看到所有拐角处都加上防撞条,连门也都有防夹手设计,心头掠过一丝好感。“如今儿子入托半年多,每天老师都发视频、图片,我们看得见儿子的成长,悬在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托育涉及监护权转移,安全与健康是绕不开的话题。”托育中心负责人邓梦华说,他们与武昌区妇幼保健院在同一栋楼,有着“近水楼台”的优势。

在托育中心最近开展的健康促进活动中,武昌区妇幼保健院儿保科熊医生指导该中心保健医生宋倩正确测量幼儿的身高、体重,追踪幼儿生长发育曲线。

“通过定期监测和数据分析,老师能够更清晰地掌握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邓梦华说。

托育行业亟待补充“新鲜血液”

托育市场虽然火爆,但“人才跟不上”成了行业发展的核心瓶颈。据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调研,全国托育从业人员中,具备育婴师资格证的不足30%,持有婴幼儿发展指导师等专项证书的仅17%,人才缺口近百万。

武汉一家从事幼教、早教行业10多年的公司,上个月新开了一家托育园。该公司负责人说:“我们选拔人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从园内选拔、培养,二是从社会上招聘有照护经验的老师,三是从高校中寻找专业人才。”

“要吸引年轻人入行,还需多方发力。”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石智雷建议,将托育服务全面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强化财政保障,扩大普惠供给;探索建立托育人员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并通过绩效激励等方式提升收入水平;加强社会宣传,突出托育服务的专业内涵,打破“保育员即保姆”的传统偏见,增强职业吸引力,使托育行业成为年轻人愿意进入并长期发展的领域。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托育机构如何不负家长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