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齐一璇 通讯员鲍思维、李伟华、杨冬 摄影严呈欣)
在“双减”政策落地四年的今天,我们的课堂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否真正走向了“减负提质”的深处?
11月6日,一场以“‘杭州—武汉’两地共话‘双减’背景下的智慧课堂”为主题的教学交流活动在武汉市园博园学校拉开帷幕。三节精彩纷呈的课堂展示,给出了生动而有力的回答。活动汇聚了杭州与武汉两地的教育专家及一线教师,通过语文、数学、英语三节示范课,集中展现了“双减”背景下智慧课堂的实践路径与智慧成果。
活动在悠扬的“礼乐弦歌”中开场,武汉市园博园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涂玉霞在致辞中表示:“‘双减’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教育生态的优化。智慧课堂也不单纯是技术革新,更是核心素养的回归。”她期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搭建起两地教育交流的桥梁,共同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范式。
那么,“双减”之后的语文课堂如何实现“基础积累”与“情感浸润”的双重目标?
来自杭州采荷第二小学的朱子卉老师执教的《江南(第一课时)》,为低年级语文教学提供了温情而高效的样本。
面对刚接触课文的一年级学生,朱老师以“江南”为情境主线,通过图文对照、游戏化识字、课中律动等方式,将语言积累自然融入诗意画面。在理解“莲叶何田田”时,她巧妙运用对比图引导孩子感受荷叶的茂盛。没有把“情感朗读”挂在嘴边,却在层层推进的诵读与想象中,让孩子们真切触摸到江南水乡的生机与美感。课堂尾声,学生动手制作“荷叶杯”,并写下“我可以采莲叶做……”的句子,将语言学习与生活实践、审美体验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数学课又如何做到既“好玩”又“启思”?
杭州采荷第二小学许麒能老师带来的《好玩的正方形》,将传统的正方形认识转化为一场策略与协作的思维竞技。
学生两人一组,轮流在棋盘落子,四颗同色棋子围成正方形则为胜。许老师不急于告知规则,而是先让学生“猜玩法”,再通过试玩、复盘、策略总结,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堵截”“设陷”“多L布局”等战术。课堂上,孩子们先是盲目落子、各自为营,再慢慢进阶成眼观六路、攻防有序的“小棋手”,不仅空间观念与推理意识得到发展,更在对抗与合作中体验到数学的趣味与智慧,在玩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英语课堂又该如何实现“学科育人”?
武汉市园博园学校邱灿老师执教的四年级《Unit 3 Cool jobs: People in my town》,以“看见职业”为人文主线,架构出认识职业、理解差异、体会价值等多个教学层次。
她通过歌曲、游戏、角色扮演、地图任务等多样化活动,引导学生从词汇到句子、从句子到语篇,逐步构建语言能力。在小组展示环节,学生自信表达对职业的看法:“I think the cook is wonderful because he makes delicious food.”“The policeman is cool because he keeps people safe.”邱老师巧妙地将语言学习与价值引导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不仅学会了表达,更懂得了尊重与感恩。
课后点评环节,浙江语文特级教师张素芹从“生本理念”出发,肯定了朱子卉老师的课堂设计。她提出,低段语文教学最难在于“目中有人”,朱老师以直观形象、游戏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推动识字与阅读,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她也提出建议:在理解“何田田”时,若能再追问一步,做更细引导,则孩子对语言的感受会更丰富。
涂玉霞表示,智慧课堂应具备“吸引力、思维含量与可带走的素养”。她特别赞赏许麒能老师边玩、边思考、边修改、边进步的教学观念,认为这正是学真数学、做真思考的体现。武汉市园博园学校英语教研组长吴浩蓁点评,邱灿老师的课以清晰的主线串联内容,以递进的活动深化理解,实现了“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保证学习效果提供了可行路径。
“双减”四年,课堂也在静悄悄地革命。从杭州到武汉,语文的温情、数学的理性、英语的融合,三节课虽学科不同、学段各异,却成为师生共探、思维共生、素养共长的生命场域。“向学而教,智见素养。”东西湖区教研室主任徐全斌感慨,今天的课堂展示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这场跨越两地的智慧对话,展示了“双减”后课堂转型的阶段性成果,更点燃了每一位教育人对未来课堂的无限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