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位青年小学老师因制止学生课堂使用“包的”“666”等网络热梗,并引导其说出“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等优美话语而走红网络。这位教师的课堂一瞬之所以引发共鸣,恰因她戳中了当下时代的隐痛:当网络梗成为通用货币,我们的语言是否正在失去深度与温度?
学生热衷“玩梗”,并非简单的跟风。在高压的学业环境下,网络梗提供了即时又简单的情绪宣泄口,一句“我真的会谢”便能消解多重无奈。在渴望同伴认同的成长阶段,“懂梗”更是快速融入集体的通行证。这种“社交刚需”让网络梗如鱼得水,但也埋下了隐患:当多元情感被压缩进几个标签化的词汇,语言便从思维的磨刀石退化为缓冲垫。孩子们习惯了用最省力的方式完成表达,观察的敏锐、描摹的细腻、思辨的层次被悄然搁置。长此以往,语言发育期出现了营养不良——词汇量萎缩,句式单一,精准描述与逻辑推演的能力在贴标签式的表达中慢慢退化。
更深层的风险在于思维地基的侵蚀。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当孩子们习惯用现成梗块搭建话语,便懒于调用成语的凝练、诗词的意象、谚语的哲思。那位江西老师所言“一说就会停止思考”,绝非危言耸听——表达无需推敲,思想便无需深耕。课堂上纠正口头禅,实则是为思维习惯校准方向。若放任“绝绝子”包打天下,汉语数千年积淀的精妙意涵将沦为背景噪音,凝练智慧的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终将在便捷化的狂欢中沉默。
面对这股浪潮,与其将网络梗视为洪水猛兽,不如将其看作数字时代的“社交方言”。青少年需要这些“接头暗号”来确认彼此、释放压力,这本身无可厚非。教育的智慧不在于收缴他们的“通行证”,而在于培育更高阶的“语言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悟:同辈间的嬉笑可以用梗,但面向公共的表达需要思想的重量;虚拟空间的调侃可以碎片化,但承载深度的文字必须经得起推敲。这种因境择言的自觉,才是应对信息泛滥的终身铠甲,也是让表达重返清澈的根本路径。
“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这句朴素提醒的背后,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当那位年轻教师用“势在必得”替换“包的”,她传递的不仅是词语,更是一种信念:我们的语言有辽阔天地,值得放慢脚步、静心品味。守住表达的清澈,方能让下一代在需要“滔滔不绝”时胸有丘壑、言之有物。这不仅是教育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在数字时代必须答好的命题。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洋(随州市“随愿而行”团队,随州市广水市武胜关镇人民政府)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