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郝锦辉 尚张明伦)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涉农贷款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池“活水”。11月6日笔者获悉,2025年以来,工商银行襄阳枣阳支行立足区域发展实际,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以多元化金融产品为依托,持续加大涉农信贷资源倾斜与投放力度,实现了涉农信贷业务量的稳步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精准滴灌乡村产业发展。截至目前,该行本年累计投放涉农贷款突破27亿元,同比显著增长9.80%。工商银行推广落地“新农快贷”等涉农产品,精准支持“绿色蔬菜大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有效激发了县域乡村产业的内生动力,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金融动能。
金融活水润泽乡村产业。通讯员供图
审批做“减法”,流程优化提效能。针对涉农经营主体“季节性强、需求急、周期短”的融资特点,工行枣阳支行大力推动内部流程再造,在审批环节上做足“减法”,致力于打造高效、便捷的信贷服务体验。一方面,开辟涉农贷款“绿色通道”,严格执行“优先受理、优先调查、优先审批”机制,明确各环节办理时限,确保涉农贷款申请驶入“快车道”。另一方面,推行“标准化调查与差异化分析”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小额信用贷款,采用“客户经理现场调查+标准化信息核验”方式,充分运用移动办公设备现场采集影像、定位等信息,固化尽职调查证据,确保流程“简而不漏”,审批高效快捷;对于金额较大或情况相对复杂的贷款申请,则在标准化流程基础上,启动深度尽职调查,确保风险研判“准而深”,审慎决策与高效服务并重。
服务做“加法”,客户体验再升级。秉持“金融为民”的服务理念,工行枣阳支行在服务内涵上持续做“加法”,通过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力求让客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一是全面推行“一次性告知”与“线上预审”服务。客户经理在初次接洽时,即根据客户贷款用途及类型,提供清晰、完备的“材料清单”,并积极利用电话、微信等渠道提供线上预审指导,确保申请材料一次性备齐、符合规范,从源头杜绝因资料不全导致的“来回跑”、“多次跑”。二是实施“一站式办结”与“内部闭环流转”。对符合条件的贷款申请,从面签、合同填写到最终放款,均由专人全程对接引导,实现内部高效协同流转,最大限度压缩客户临柜等待时间。通过强化前中后台协同,将原本可能需要客户多次往返的环节,整合优化为“一次申请、一次签批、一趟办结”的顺畅流程,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
智慧农业项目“绿色蔬菜大棚”。通讯员供图
链式做“乘法”,产业赋能布新局。改变以往“点状”、分散的信贷投放模式,工行枣阳支行转向围绕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资源,实施“链式”集群开发,在服务半径和效能上实现“乘法”效应。一是聚焦龙头“强链”,辐射带动。重点支持辖区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以其为核心,向上游延伸服务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原材料供应商,向下游覆盖经销商、终端销售网络,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流程的金融支持体系。二是依托特色“延链”,串珠成线。紧密结合枣阳地区资源禀赋,围绕肉牛、枣阳皇桃等优势特色产业,量身定制全产业链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形成“一个特色产业、一套专属方案、一系列适配产品”的服务格局,“新农快贷”有效满足了农户和小微主体的灵活资金需求,“绿色蔬菜大棚”等智慧农业项目贷则助推了现代农业设施的升级。通过深耕区域、织密网络,确保信贷资源能够沿着产业发展的脉络,精准渗透至每一个关键环节和经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