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东湖快语|“大湾鸡”不是鸡,为何能飞向全球?

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一声“大湾鸡”,让第十五届全运会吉祥物火出圈。

“大湾鸡”不是鸡,官方名“喜洋洋”“乐融融”,原型是中华白海豚。然而,圆润的体型、粉白的配色,让人不禁联想到白切鸡、豉油鸡。鸡在粤菜中地位不凡,大湾区人民顺势赠其爱称“大湾鸡”。

热梗背后,有“湾区人”热爱生活的温度。作为商都、水脉交汇之地,大湾区自古孕育出灵活、开放、务实、幽默的民风。当地人习惯用市井语言拉近距离,用诙谐表达亲密。给吉祥物起个“鸡”名,就像给老友取个外号,既接地气,又饱含深情。轻松中,正是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本土文化的自信。

玩笑之余,有“拓荒人”乐观坚韧的态度。古时,岭南被视为“化外之地”;近代,人们“下南洋”谋生。面对艰苦的拓荒创业,无数人秉持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信念,发展建设,让广东从边陲之地成为经济重镇、香港从小港口成为金融中心、澳门从小渔村成为旅游之都。这份乐观中,有拓荒岁月留下的“苦中作乐”本领,亦有“籍一盏渔灯,看世界风云”的精神火种。

官方的包容,让“大湾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尽管是一次设计和文化碰撞而产生的美丽误会,设计师刘平云却说:“民众发自内心的传播,比官方宣传更有生活气息。”于是,羊城通印上“慢慢浸佢”“慢慢叹佢”;纪念卡出现“鸡同鸭讲眼碌碌”,顺带普及粤语。全运会宣传语“活力大湾区,魅力新广州”更是走出国门,在卢浮宫、金字塔、珠峰之巅等地被举起,吸引不少外国友人参与。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良性互动,在民间激发共鸣、引发二创。这种尊重多元的场面,令人联想起之前“苏超”的出圈。有学者指出,“这种共享体验,本质上是对内部差异的集体展演与友好协商,本身就构筑了一种更高维度的文化认同。”在善意的“互黑”与“玩梗”之间,“我们是一家人”的归属感反而更加牢固。全运会能够稳稳接住这波蓬勃的民间情感,得益于在疏导中激活创造、在欢笑中凝聚认同,由此超越体育赛事,成为一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尽管被“指豚为鸡”,吉祥物的寓意却没有变。“大湾鸡”头顶的“三色浪花”,分别代表广东木棉红、香港紫荆紫、澳门莲花绿。如今,文化真正活在人群之中,体育融入市井烟火,“三地同心”的象征反而被更好地传达了。大湾区的同气连枝、美美与共,还将继续流转在街头巷尾的谈笑与热气里,越行越远,越浸越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东湖快语|“大湾鸡”不是鸡,为何能飞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