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丹 章崴
从数智编钟与交响乐碰撞出的千年回响,到智能焰火绘出“水火交融”的科技诗画;从4000架无人机描摹“花开中华”的壮丽图景,到两岸楼宇光影与之共舞的盛世华章……持续一个半月的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用一场场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交响共鸣,再次奏响长江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澎湃乐章。
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绵延6300余公里的长江,以其浩荡磅礴的生命力浇灌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在此相互激荡;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历经千百年融合交流,结出灿烂辉煌的文明硕果。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是对长江文化富于生命力的当代实践。整个艺术季期间,“新象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灵动长江”舞台艺术精品展、“璀璨长江”文博系列展等12场主体活动陆续开展,上演大众对长江文明最深情的回望、最动情的演绎和最真情的表达。
长江文化的根脉,在人民传承中绵延不绝。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新增的“璀璨长江”文博系列展,作为四大新增主体活动之一,该系列展于九、十月陆续推出,通过三大重磅展览系统展现长江流域考古成果与文明脉络,以实物见证中华文明绵延。期间,还通过建立非遗名录体系、古籍修复中心、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等措施,推动长江文化活态传承,将文化遗产融入公众生活,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让长江文化基因在日常生活的浸润中实现薪火赓续。
长江文化的活力,在人民创新中奔涌不息。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长江文化艺术季以跨区域展演打破地域壁垒,以“场景创新”让文化融入民生肌理。采用无人机灯光秀、歌舞表演、光影艺术等形式,从开幕式打造“江岸—江面—天际”三位一体的视觉盛宴,到黄鹤楼东广场的沉浸式汉剧演出,让观众在古今对话中读懂“知音文化”,再到武汉地铁非遗专列将剪纸、木雕化作通勤路上的风景,使荆楚民俗成为流动的文化课堂,这种“人民首创”的创新生态,让长江文化在与当代生活的碰撞中焕发新生,彰显着人民主体性的创造伟力,既提升了长江文化的影响力,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长江文化的价值,在人民共享中充分彰显。长江文化季始终以“惠民利民”为核心使命,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开幕式以“天地为剧院、江水为舞台”,所有活动面向公众免费开放,鼓励群众直接参与;今年活动的宗旨是“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强调让文化惠及更广泛的群众;在“遇见长江”文学周开展的主题征文,邀请民众用文字表达对长江的感受;音乐周、电影周等均设有现场互动环节,激发公众创作热情。此外“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新媒体博主大会等活动拉近与公众距离,无不体现着人民在本次文化活动中的主动角色,真正实现了“为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的初心。
以山河为纸,以时代为墨。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是湖北加快打造长江文化高地的生动实践。每一位民众都是文化的守护者、创造者、受益者,人民也将在长江文脉的接续奋斗中,书写新时代建设大美长江的“奋斗诗篇”,展现勇担支点建设的“湖北气场”和壮大长江文化高地的“湖北力量”,并让世界在这里读懂中国、读懂长江。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