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买不到,根本买不到”“怎么下单,求链接”……近期,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的杂交柑橘“阳光2号”在网上走红,仅仅几天时间便被抢购一空。培育“阳光2号”的研究员曹立老师说,此次将新品种卖爆的“销冠”,正是曹立老师的研究生。
科研团队成“带货王”,大学教授为科研新品搞推广,是科研成果走进社会大众的一场实践。从农业科研的角度来说,新品研发不能关起门来搞,口感好不好,销量怎么样,需要拿到市场去检验。曹立研究团队从大学实验室出发,大胆地迈向市场终端,建立了科研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联系,是对新品种市场化的推广。网友感慨,买这枚柑橘,不仅是为美味付费,也是在为一种更开放的科研态度投票。
科研新品通过“网络吆喝”走向市场,是有益探索,但其中的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也很高。对于农业新品的推广和销售,并非靠几个教授或学生之力所能办到。科研人员“自研自销”,亲自采摘打包发货,侧面也反映了推广机制不足。如何让农产品告别“提篮小卖”的方式,走向市场化、规模化,仍值得深入探索。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发更多质量安全、营养健康、口感良好的新品种,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对农业科研来说,让挂在枝头的新成果,成为帮助农民增收的致富果,才是最大的价值体现。在全国,有的科研单位与农业推广部门、种业企业、合作社等联合,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和高效生产技术,让广大群众享受普惠的农业成果;有的地方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找到好婆家;有的龙头企业与高校展开合作,立足当地特色农产品研发,通过做大做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完善品牌标识、标准准入,实现品牌农产品优质优价。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让普通农户能从产业链上获利,还有很多环节需要打通。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是四中全会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把“提篮小卖”转变成“规模效应”,就能更好地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进一步发挥科技之力、产业之力,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让农业新成果产生好的社会效益,是我们应该着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