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热心市民“卷尺哥”的视频火了。他手持卷尺,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专为公共设施“挑刺”。令人称道的是,他所指之弊件件有落实、几乎被相关部门“秒整改”,这一现象看似是个体的较真行为,实则是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和政府作为同频共振的生动缩影。
“卷尺哥”的坚持,是公民意识觉醒的鲜活写照。一把卷尺、一部手机,两年如一日记录城市细节,这份执着并非“多管闲事”,而是源于对城市发展的深切关注。从天桥坡道仅48厘米、婴儿车无法通行,到井盖松动、树木挡道,他手中的卷尺,量的是道路尺寸,更是对城市品质的关切,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种“于细微处见担当”的态度,为全社会树立了公民责任的鲜活榜样,也唤醒了更多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
“卷尺哥”所指之弊能快速解决,背后是政府部门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回应”的转变。面对群众反馈,没有“问题小事化”的敷衍心态,没有推诿、拖延的办事作风,而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无论是拓宽坡道、加装防滑条还是移除挡道树木,都实现了“刷到即改”“当日办结”。这种“闻过则改、立行立改”的作风,不仅提升了政府公信力,更让群众感受到城市治理的温度与速度。
市民“随手拍”与政府“秒整改”的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城市治理的良性生态。它打破了政府管、群众评的传统模式,形成了“市民发现-政府响应-高效解决-社会认可”的良性循环,激发了市民参与热情,也倒逼政府提升治理能力。不少网友戏言“市政工程队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追更卷尺哥视频”,看似玩笑的背后,正是公众对这种公开透明、高效治理模式的由衷认可。
一把小小的卷尺,丈量出的不仅是公共设施的尺寸偏差,更是公民责任与政府效能的有效契合。当越来越多市民愿为城市的“卷尺哥”,而政府总能持续给予“秒整改”的回应,当“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成为社会治理的常态,一座既有温度又有精度的现代城市,便真正可期可及。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澳(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武昌区市场监管局)
责编:沈素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