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见习记者 杨绍杭
“他要我把货退了才肯退款,我都没收到货怎么退?”10月26日上午10时,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岭社区一家快递驿站内,刘涛正俯身向焦急的王大爷解释网购退款规则。驿站角落里,一个行走助力架静静倚在墙边。“有的老人下楼遛弯,放在我这随用随取。”刘涛解释道。他顺手整理着货架,脸上露出标志性的笑容。
这抹笑容背后,是一段用左手撑起的励志人生。14年来,这位右臂残缺的“快递小哥”累计配送超百万件包裹,创下“零差评”纪录;他创建的“红骑侠”志愿服务队,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城市肌理,成为基层治理的灵敏“触角”;而今,他更从问题发现者变为方案倡议者,推动为新就业群体打造“职业身份证”。
刘涛在他的快递驿站
干快递工作14年“零差评”
1987年出生的刘涛,人生轨迹因一场意外而改变。2008年,他在工厂实习时被冲床压断右臂,一度陷入绝望。“我妈当时在医院哭得要晕死过去,我告诉自己必须站起来。”休养几个月后,他在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盘下一家文印店,三年后因租金上涨,他思考转型。
2011年,网购方兴未艾,他敏锐地投身与之相关的快递行业,承包了大花岭片区的一家企业的快递业务,从此与快递结缘。一干14年,他却能在服务行业做到“零差评”,刘涛说出了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规划最优配送路线、按顺序码放货物、标记特殊需求客户。“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不跟客户硬扛。”2019年4月,刘涛获评中国快递协会“快递小蜜蜂”。
为了让加班族能取到快递,他把营业时间延长到午夜12点;顺手帮顾客丢垃圾或带点必需品。他的贴心服务赢得了居民的信任。“有位杨女士曾经一次性退了17个快递,特意攒在一起等我上门,就为了让我少跑几趟。”说起这些暖心时刻,刘涛眼里藏不住感动。
刘涛负责的片区“一老一小”也不少,这也是他关注最多的群体。“陈大爷经常在刷短视频的时候误触‘先用后付’功能,莫名其妙下单了,问我‘社保卡里的钱怎么没了?’我就帮他在各个平台退货,然后再帮他把自动扣费功能关了。”小区里有几个留守儿童,常常来找他帮忙网购学习用品。“孩子们没有手机,带他们的老人也不太会网购,我就征得家长同意后,用自己的手机帮他们下单。”
主动投身“无人机”赛道
即使已经做到了“零差评”,刘涛依然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他观察到,快递行业正朝着精细化、高效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行业”他说,“只有主动拥抱变化,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这种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成为他不断突破自我的动力。他看到,从自动化分拣到无人配送技术的探索,科技创新正在为物流行业描绘出崭新的图景。“我相信,技术进化不是为了取代人,而是为了把人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需要智慧和温度的工作。”
正是这种强烈的时代感,推动着他必须持续向前。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免费培训,从短视频直播到无人机操作,他都满怀热情地去学习。
“多掌握一门技能,就多一份面对未来的底气。”刘涛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我希望能够带领更多伙伴,从传统的体力劳动,逐步转向更具创造性的技术岗位,这是我们这一代劳动者面临的新机遇。”
“红骑侠”志愿服务队
快递小哥将有“职业身份证”
2022年6月,在江夏区委组织部支持下,刘涛发起组建了“红骑侠”志愿服务队,主动带领80余名快递员、外卖员共同参与基层治理。
在他的推动下,队伍持续壮大,队员们利用走街串巷的工作之便,化身“移动天眼”,主动发现并实时上报各类安全隐患与城市治理问题。刘涛建立的微信群成为连接一线与部门的“信息枢纽”,他协调跟进处理进度,推动问题高效解决。“社区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由我们来推动吧!”刘涛充满激情地说。
“我们队员曾发现一个2米多深的电缆深坑,及时上报后,第二天就完成修复;我也曾亲遇红绿灯故障引发拥堵,拍照反馈后,交管部门一小时便修复完毕。”刘涛展示着“红骑侠”群内一个个真实案例,语气中满是自豪:“别人称赞‘深圳速度’,我看咱们‘武汉速度’也毫不逊色!”因在基层治理中的持续贡献,他于2025年1月再次获评“优秀志愿者”,这已是他第四次获此荣誉。
刘涛的公益脚步并未停歇。他注意到快递员、外卖员等同行常因身份核验问题被挡在小区门外,便萌生了一个新想法:为何不为所有奔波的“移动天眼”们,争取一张通用的“职业身份证”?他广泛收集大家“进门难、找楼难、求助难”等实际痛点,系统整理成具体需求,积极向社区和相关部门建言。在他的持续推动与各方支持下,这一构想正逐步落地。
“希望每一份职业都能被尊重,每一次微小的行动都能汇聚成照亮城市的力量。”刘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