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纸票谢幕,是时代前行也是温情延续

  当 10 月 1 日的钟声敲响,纸质火车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张承载着无数人旅途记忆的薄纸,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作为常与社区居民打交道的工作者,我既见证着技术迭代带来的便捷,也读懂了票根里藏着的时代温情。

  纸质车票的退场,首先是一场效率革命。曾几何时,春运期间火车站售票大厅排起的长队、自助取票机前焦急的身影,是许多居民的共同记忆。如今电子客票实现了 “手机购票、刷证进站”,流程压缩至最简,社区里常出差的上班族说,省去取票环节后,每次出行能多睡半小时。对铁路部门而言,这不仅疏解了车站人流压力,更通过后台数据精准调配运力,让服务更贴合民众需求。

  这场变革更藏着绿色担当。全国铁路每年旅客发送量超43亿人次,纸质车票在生产、印刷、回收环节消耗的资源不容小觑。电子客票的全面推行,相当于每年节省数万节车厢的纸张用量,这正是交通运输领域践行低碳理念的生动实践。社区在开展环保宣传时,不少居民感慨:“少一张纸票,多一片绿意,这是实实在在的环保行动”。

  票根虽逝,记忆永存。这段时间,社区网格群里掀起了 “晒票根” 热潮:王阿姨晒出 20 年前赴京看望儿子的红票,票面上的折痕记录着牵挂;年轻的小李展示着收藏册里 800 多张车票,每一张都对应着打卡过的城市。这些票根早已超越凭证意义,成为串联亲情、见证成长的时光胶囊。

​​​​​​​

  值得欣慰的是,这场变革从未忽略 “慢行者”。铁路部门保留的人工窗口、可打印的行程信息单,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了暖心缓冲。社区也组织了 “社区银龄e课堂 智享数字新生活” 活动,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操作 12306APP,让技术红利惠及每一个人。

  纸质火车票的谢幕,不是结束而是新开始。它见证了中国铁路从 “排队购票” 到 “一证通行” 的跨越,更彰显了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共生。当我们轻轻滑动手机完成购票时,那些藏在票根里的记忆不会消散,而更高效、更绿色的出行体验,正在续写更多新的旅途故事。(柳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纸票谢幕,是时代前行也是温情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