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环卫工变身“技改专家” 6年来为国家节省300余万元 罗善善荣获全国“十佳环卫人”

2020年,罗善善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罗善善(左三)在劳模工作室为学员授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卢成汉 通讯员 汪玉平 刘文婷 王越 摄影:通讯员 肖敏

晨曦暮色中,有一个身影,二十多年如一日地穿梭忙碌在街头巷尾和垃圾转运站之间。

更换高性能密封条,加装污水收集箱,他让边走边污染路面的垃圾转运车不再“跑冒滴漏”;他将传感器安装架更换为不锈钢材质,不仅使传感器寿命延长一倍,而且还大幅提升灵敏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名师带徒工作室”,成为环卫行业技术传承的“孵化基地”,2019年以来,他先后完成技术改进项目12项,为单位累计节约成本超300万元。

10月24日,在东西湖区废弃物分拣转运中心,极目新闻记者时隔6年再次与他握手,他就是武汉市服投集团市政环卫公司废弃物分拣转运中心负责人罗善善。今年的环卫工人节前夕,罗善善荣获全国“十佳环卫人”。

环卫工变身“技改专家”

2003年,罗善善怀着对城市的热爱加入环卫队伍。他从最基层的环卫司机做起,历任车队长、路段保洁队长、垃圾转运站操作员。

在垃圾转运站,面对刺鼻的异味和艰苦的环境,他没有退缩,反而把这里当作钻研技术的“实验室”。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专业书籍、研究设备图纸,多次前往设备厂家实地学习,硬是从一个机械“门外汉”成长为同事们交口称赞的“技改专家”。

2012年,垃圾转运车“边走边漏”是困扰行业多年的难题。罗善善对照设备图纸反复琢磨,经过数百次观察和试验,提出了一套系统性改造方案,车辆滴漏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每年为单位节约维修成本约5万元,减少因污染导致的清理费用近3万元。

这一创新做法迅速在行业内推广,成为环卫车辆管理的典范。

罗善善在担任大件废弃物处理厂负责人期间,全力投入智能垃圾处理系统的运营与优化。他深知,智能设备对维护保养要求极高。为全面掌握系统操作与维护技术,他主动研读设备说明书、虚心向厂家技术人员请教,甚至利用休息时间拆解旧部件摸清结构。短短几个月,他就从“新手”变成智能设备的“明白人”。

系统中30多个信号传感器是运行核心,其感应距离仅有2厘米,稍有偏差即导致系统失灵。罗善善反复调试安装参数,最终确定最佳方案。他还将传感器安装架更换为不锈钢材质,使传感器寿命延长一倍、灵敏度大幅提升,年节约更换费用约8万元。

“创新工作室”完成12项技改项目

2021年,“罗善善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同期垃圾分拣转运中心也设立了“名师带徒工作室”。双平台的建立,不仅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供了舞台,更成为环卫行业技术传承的“孵化基地”。

依托工作室,罗善善每周二、四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实操研讨,每月实操演练不少于3次。他始终秉持“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的理念,把多年积累的设备维修、技术改造经验悉心传授给年轻职工。

目前,工作室已有8名核心成员,其中5人是他的亲传徒弟,徒弟赵国强便是典型代表。

“遇到不懂的问题,师傅总是手把手教方法,从不藏私。”在罗善善的悉心指导下,赵国强快速成长,职业技能显著提升,还荣获“武汉五一劳动奖章”,成为环卫行业中坚力量。

罗善善常对徒弟们说,新时代的环卫行业正在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型,必须掌握过硬技术、善于创新。他不仅传授技能,更传递一份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

垃圾中转站的压缩箱主推油缸重达1000余斤,因长期受污水腐蚀,维修需送往外省,耗时一个月、费用近2万元。罗善善钻入设备狭窄空隙观察运行轨迹,绘制改造方案,最终通过在油缸顶部加装弧形保护罩,彻底解决了腐蚀问题,单次维修节省费用2万元,年节约维修成本超过6万元。

针对40多块耐磨件“原厂配件价高且不耐用、两月需一换”的问题,他联系5家供应商反复比对材料,最终选定高强度合金耐磨板,在车间自行加工校准,使耐磨件更换周期延长至一年,每年节省耗材成本近3万元,垃圾处理效率同步提升15%。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设备综合维保周期从6个月延长至12个月,年均节约成本20万元以上,为集团降本增效作出突出贡献。

在他的引领下,工作室已成为环卫行业技术人才的“孵化器”,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2019年以来,他先后完成技术改进项目12项,为单位累计节约成本超300万元,培训学员200余人次,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用绣花功夫“绣”出“最美大道”

2023年8月,罗善善随公司改制加入东西湖区服投集团市政环卫公司。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他以“归零”心态开启岗位履职“接力赛”。他先后担任大件废弃物处理厂负责人和金山大道清扫保洁管理人,他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每一个需要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金山大道是东西湖区连接武汉主城区的重要通道,被誉为武汉“最美十条路”之一,保洁标准极高。

罗善善接手后,始终将“工人作业安全”和“道路保洁质量”放在首位。每天天未亮,他已驱车巡查完全长16公里的路段。遇到落叶堆积或积雪结冰时,他便拿起工具与环卫工人们一同清理,反复叮嘱:作业一定要靠边,安全第一!

在商圈、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他坚持下车步行检查,根据人流量制定差异化保洁方案:商圈周边每20分钟巡回捡拾一次,学校附近上下学时段加派人手,确保路面始终“无垃圾、无杂物、无油污”。

2024年2月4日,武汉遭遇强降雪天气,金山大道路面积雪严重,影响交通通行。

负责该路段的罗善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建20人的突击队,于当晚7点赶赴现场投入清雪战斗,撒布融雪剂防止结冰,驾驶雪滚车推雪,清理人行道积雪。

雪持续在下,刚清理出的路面很快又被覆盖。有队员叹气说:清了又盖,清了白清。

“多清一分钟,市民出行就多一分安全!我们是在为应急车辆抢通生命通道!”罗善善一边给大家打气,一边带头坚守一线四天四夜。

他每天睡眠不足三小时,饿了啃块面包,渴了喝点温水。有队员感冒发烧,他立即顶替上岗,始终与大家并肩作战。此次清雪行动累计撒布融雪剂30余吨,累计清理积雪里程50公里,保障了数万市民的出行安全。

2月7日上班早高峰时段,当看到车辆在干净的路面上平稳通行时,他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只要大家能平安出行,再苦再累也值了!

二十多年风雨兼程,罗善善初心不改,用汗水与智慧诠释了新时代“时传祥精神”的深刻内涵。从普通环卫工人成长为先进典型,从技术“小白”蜕变为技术“大拿”,变的是岗位与技术,不变的是初心与匠心。罗善善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新时代环卫工人的精彩答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环卫工变身“技改专家” 6年来为国家节省300余万元 罗善善荣获全国“十佳环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