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长江地域文化”系列讲座第三场开讲 聚焦长江上游文明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关系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杨中艳)10月18日,“长江地域文化”系列讲座第三讲在武汉开讲。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霍巍教授带来题为“长江上游文明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关系”的精彩讲座。

霍巍教授从考古实证、文献记载与历史脉络出发,系统阐释了长江上游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流维度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其深入浅出地讲解、丰富的案例解析让现场听众沉浸其中,不时以掌声回应。

讲座伊始,霍巍教授以长江上游的地理空间为锚点,勾勒出这片土地的文明底色。“万里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在巴蜀大地积蓄力量、孕育文明,这里是地理单元的关键节点,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活化石’。”他指出,长江上游以四川盆地为中心,覆盖今成都、重庆、云南北部及贵州东部等地,独特的盆地地形与江河网络,既催生了相对独立的文化生态,又为文明交流提供了天然廊道。

从考古发现看,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与金沙的太阳神鸟金箔,以极具辨识度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古蜀文明的奇谲想象;而战国时期巴蜀墓葬中出土的中原式礼器,又印证了区域文明与华夏核心区的深度互动。霍巍教授强调:“这些文物不是孤立的艺术创作,而是长江上游文明参与中华文明建构的物质密码。”精准的解读搭配生动的文物背景介绍,深深吸引了在场听众,大家频频点头赞许,并认真记录下关键内容。

在政治维度,霍巍教授以秦汉对巴蜀的治理为案例,解析了长江上游融入中央政权的制度逻辑。“秦并巴蜀后,设郡县、兴水利,将先进的行政管理体系植入巴蜀大地,而巴蜀的战略资源与人力又反哺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这种“双向互动”在汉代延续升级,汉武帝时期的“西南夷”经略,使巴蜀成为中原连通西南边疆的枢纽,政治一体化进程持续深化。

经济层面,长江上游的丝绸、漆器生产,自战国至唐代始终是区域经济的支柱,更通过南方丝绸之路、长江黄金水道,成为中外贸易与国内物资流通的关键链路。霍巍教授不仅以考古发现的域外器物为例,还援引《续高僧传》《隋书》记载:康居人释道仙、释明达往来吴蜀经商,西域人何细胡入蜀致巨富,何稠复刻波斯锦袍、琉璃工艺,“这些文献与实物相互印证,证明巴蜀是古代‘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它将长江流域的经济活力注入了中华文明的经济版图。”唐代蜀锦更达至巅峰,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窦师伦设计的“陵阳公样”,以雉、斗羊、翔凤等纹样彰显技艺,成为丝路贸易的文化符号。

文化维度的融合呈现“和而不同”的特质。宗教上,佛教自南亚经巴蜀传入中原,乐山麻浩一号墓室的早期石雕佛像就是明证;艺术上,以大足、安岳石窟为中心的唐宋石刻艺术高峰,与蜀地文人画对宋元书画流派的滋养,共同塑造文化品格。霍巍教授特别指出唐宋元明清时期“扬一益二”的文化高地地位,以及作为“民族走廊”的多民族文化交融,“从道教发源地青城山到杜甫在成都留下的千古诗篇,从僰人悬棺的独特丧葬文化到茶马古道的贸易与文化传播,长江上游始终在吸纳与输出中塑造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品格。”

在军事与社会层面,川渝宋元山城体系(如钓鱼城)展现了巴蜀在国防战略中的关键作用,成为冷兵器时代防御工事的典范;而南朝陵墓前的有翼神兽与碑表、载人升天的有翼神兽等,又折射出区域社会的精神世界与艺术想象。霍巍教授的讲解兼具学术深度与通俗表达,复杂的历史脉络在他的梳理下清晰易懂。

当谈及长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时,霍巍教授表示:“长江上游文明是大河文明发源地之一,与中原、长江中下游文明联系密切,经历了多元一体的青铜时代,是中外文化交流前沿地带与西南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区域。其发展轨迹,为理解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提供了绝佳样本。在当下,我们更应从考古遗产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推动长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讲座结束后,不少听众仍驻足与教授交流,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有听众在直播中留言:“霍教授的讲解将枯燥的考古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不仅让我读懂了长江上游文明的价值,更增强了文化自信。”还有听众称赞:“从文物到历史,从古代到当代,逻辑清晰、案例丰富,这是一场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文化盛宴。”

湖北省社科院相关研究所师生代表以及社会公众400余人次现场参与,线上直播间观看人数万余人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长江地域文化”系列讲座第三场开讲 聚焦长江上游文明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