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是单点突破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多元力量协同参与的“大合唱”。在这场关乎共同富裕的实践中,铁路系统以“农文旅融合”为钥匙,打开了乡村资源转化、产业升级、价值提升的新通道,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独特而强劲的动能。
不同于传统帮扶的“输血式”支持,铁路的乡村振兴实践,胜在“精准”与“创新”。它跳出了“运货下乡、带货出山”的简单逻辑,转而深挖乡村的文化基因与生态优势——把山野间的特色物产转化为有市场辨识度的品牌产品,将村落里的非遗技艺、风土人情融入文创设计,让乡村不再只输出“原材料”,更能提供有故事、有温度的“文化产品”。这种转化,不仅让乡村好物从“藏在深闺”走向“大众视野”,更让村民从产业链的末端走向前端,真正享受到产业增值的红利。

“铁路+”的乘数效应,更让乡村振兴有了可持续的底气。交通是乡村发展的“生命线”,铁路不仅用物流网络打通了农产品外销的“最后一公里”,更以高铁建设缩短时空距离,让偏远乡村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与此同时,铁路还擅长打造特色IP,将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活动与现代消费需求结合,吸引游客走进来、留下来,形成“农文旅”联动的消费闭环。这种“通路+造牌+引流”的组合拳,让乡村产业从“一季收”变成“四季旺”,从“短期热”走向“长久兴”,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本质跨越。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打独斗,铁路的实践更凸显了“协同”的力量。它联动基金会、高校、地方政府等多方主体,既整合了资源优势,又汇聚了智慧力量——高校提供设计支持,基金会搭建帮扶平台,政府做好政策保障,铁路则发挥交通与品牌运营的核心优势,形成了“1+1>2”的协作格局。而各类主题交流会的举办,更让好经验、好模式得以复制推广,让铁路帮扶的“单点突破”变成乡村振兴的“全域开花”。
从助力农产品“出圈”到培育乡村产业“新增长点”,铁路以自身优势为笔,以农文旅融合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生动的一笔。这不仅是交通赋能乡村的范例,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路径。未来,若能有更多领域像铁路这样,找准自身定位、创新协作模式,定能让更多乡村焕发新活力,让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张露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