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霞玲
数智化浪潮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蓝图,将“智慧”列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智慧”意指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创新并深度融合,实现城市复杂系统的透彻认知、科学决策与协同治理,最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刻理解并实践这一“智慧”内涵,是推动城市向更高形态、更高水平升级的关键所在。
价值理性跃升
技术赋能下城市治理模式转型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前沿技术从辅助工具转变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城市治理从效率优先的工具理性,转向更加注重人本价值的价值理性。传统城市治理长期依赖经验决策,且受信息不完整、数据碎片化等限制,难以精准回应城市复杂运行的多元需求。而今,依托全域感知网络与多源数据融合,数智技术正在破解这一瓶颈。其中智能传感器采集数据,物联网设备汇聚城市实时运行数据,AI算法通过深度关联挖掘与多维度解析,赋能治理主体动态把握城市复杂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为治理模式转型奠定了技术基础。
数智技术赋能的城市治理智慧,突破了传统被动响应模式的滞后性、治理结构的单一性。通过机器学习深度解析历史运行规律,以及数字孪生平台对政策预案的情景模拟推演,城市管理者得以前瞻识别潜在风险节点,并据此动态优化处置预案与资源配置策略,从而使城市治理由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测。与此同时,智慧城市的治理结构也逐步从政府单一主导,走向多元协同共治。其中,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支撑的协同政务平台,打破了政府单一主导的封闭格局。
技术驱动的现代城市治理模式与结构的转型,其根本旨归在于人本价值的实现。当技术支撑的全周期管理理念实现对城市居民需求的精准响应,城市治理的核心目标从管理效率转向民生福祉,现代智慧城市建设的价值得以真正凸显:技术赋能最终服务于提升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系统融合破局
应对城市复杂性的核心路径
城市是人口、资源、设施与活动高度耦合的复杂系统,交通、环境、应急、公共服务等治理难题,是城市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各要素等在非线性作用下呈现出的系统困境。这些难题具有跨领域、高动态、强关联等特征,依赖单一技术或孤立系统的传统治理模式,已经难以应对如此复杂的城市现实。因此,推动系统融合成为破解治理瓶颈、实现智慧城市高水平发展的核心路径。
为应对此类挑战,需要技术创新与体制变革协同驱动。在技术创新层面上,构建具备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与智能协同能力的城市运行体系是关键。这一体系以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为枢纽,集成地理信息、物联监测、社会经济等多源异构数据,建立与物理城市精准对应、动态映照的数字孪生体。同时,要建立跨部门协同平台,制定统一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实现事件分拨、业务流转与多方联动的无缝衔接,为智能应用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智能预警、策略优化等高级功能方可实现,从而推动城市迈向智能化、前瞻性治理新阶段。在制度层面,要推进配套体制机制改革。可以设立跨部门数据治理机构,统筹数据标准与共享机制,破除行政壁垒;推动业务流程再造与权责再设计,建立覆盖预警、处置与反馈的全流程协同机制;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在释放市场活力的同时,坚守数据安全与公共利益底线。
技术系统融合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具备“感知、分析、模拟、预测、优化”一体化运行能力的城市级智能体,核心价值在于以全域数据驱动,依托模型持续迭代与跨域协同,实现对城市复杂系统的动态认知与主动精准干预,从而使城市治理实现从碎片化迈向整体性、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干预的智慧升级。唯有主动推动融合,才能有效驾驭城市复杂系统,为构建宜居、韧性、可持续的未来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人民至上检验
让智慧城市可感可及有温度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价值追求,在于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智慧技术深度融入城市治理与生活,潜力巨大,但若偏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也可能衍生新的不公与风险。
技术赋“智”的核心使命,在于以“智”惠民,即精准识别并满足市民个性化的真实需求,并能强化风险防范,助推城市迈向更加宜居、包容与韧性的未来。这要求城市治理者超越传统“一刀切”的服务模式,依托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推动公共服务走向精准化、智能化。如借助智慧健康档案与分析系统,可为市民提供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方案;通过智能交通调度平台,能依据实时路况与个人偏好规划最优出行路线,提升通勤体验。在风险防范领域,技术是城市韧性的关键支撑。借助实时监测网络,可实现洪涝、火灾等灾害的早期预警,智能调度系统能够优化应急资源的调配与投放,而数字孪生技术助力模拟推演与预案优化,共同构筑起守护城市安全与生命财产的防线。
智慧城市也应是宜居、美丽、文明的生动实践。其建设成效最终取决于技术红利是否普惠于每一位市民,特别是传统服务难以触达的群体。为真正实现“智技惠民”,可构建完善的智慧化民生保障体系。一是建立融合主客观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市民满意度调查、数字足迹分析及社会福祉统计数据,量化技术应用的实效。二是实行包容性设计优先,所有智慧应用需贯彻通用设计理念,提供多语言支持、简易操作界面及线下替代方案,确保老年人与残障人士等群体不被数字浪潮抛下。三是筑牢个人隐私安全防线,确立“最小必要”数据采集原则,并探索前沿技术以实现数据价值与安全的平衡;提高算法透明度,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防止隐藏的偏见损害公平。四是深化共建共治共享,利用数字平台广泛征集市民需求与创意;开放部分城市数据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开发便民应用,实现智慧生态的全民共创。
智慧城市是“人民城市”理念在数智时代的深刻实践。唯有将技术力量深植于“人民至上”的根基,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包容普惠为导向,才能确保智慧建设成果安全可感、获得可触、幸福可及。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