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余瑾毅、通讯员林金国)9月10日,以“医路传薪·育见未来”为主题的武汉市首届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教学大赛(简称教学大赛)第一场复赛——临床医学赛道(非手术类)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举行,27名来自部省属医疗单位,身兼医学教师和临床医师双重身份的选手在教师节这个特殊日子“赛课”。
该大赛由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武汉医药卫生学会联合办公室、武汉市第四医院协办。教学大赛摒弃仅由专家评委打分的惯例,创新引入30名学员参与打分,且打分权重各为50%,实现对选手教学内容、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的综合考量。复赛课程涵盖多个医学领域,既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规范,也有罕见病的识别诊断,体现了武汉地区医学教育的高水平和全面性。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赵鑫,通过世界名画《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切入腓骨肌萎缩症这一罕见基因性疾病,一下子就抓住了包括评委在内的全场观众的注意力。“我对医学教育很感兴趣,关注和参加过很多教学比赛。武汉市举行这场比赛,从比赛形式、赛道设置到评价体系都有很多创新,令人耳目一新。”赵鑫说。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程会会目前在该院麻醉科负责教学,每周有两次针对规培医生、进修医生以及低年资医生的集中教学。“医生是个很特殊的职业,终身学习对于所有医生都非常重要,也就是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程会会称:“这次大赛体现了武汉市对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视,我很高兴能参与其中。”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万菁菁除了在院内开展教学,还经常前往医联体单位开展教学。她坦言,今天她带来的关于罕见心电图表现的课程,基层医疗单位较少遇到这类病例。如果是针对医联体等基层单位或者低年资医生进行培训,她会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增强学员获得感。
“虽然这位老师讲的内容不是我的专业领域,但听起来一点也不枯燥,部分内容稍加改造完全可以成为优秀医学科普作品。”学员评委、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规培医生聂振伦对万菁菁参赛课程深有感触。
此外,教学大赛还创新设计教学模式,参赛选手既可选择在授课形式进行10分钟教学单元精讲,亦可通过讨论形式组织15分钟病例深度研讨。在一场关于儿童皮疹的课堂讨论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雅芝通过积极引导和专业点评,让很多非相关专业的观众也对该疾病的预防、发现、治疗有了一定了解。
“从实际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学质量,能够促使老师们更加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实际收获。”观摩观众、武汉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李永霞表示:“我们最欢迎的是能帮我们解决临床问题的好老师。”
专家评委、武汉市肺科医院院长罗光伟认为,医学继续教育是对医务人员进行终身教育的过程,旨在帮助医务人员适应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而医学科普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两者的结合不仅可以将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普及到公众中去,还能为医务人员提供更为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形成双向促进的良好局面。
大赛于教师节当日启动复赛,更是凸显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医学教育初心。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教学大赛构筑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它精准聚焦“双师型”这一核心资源,致力于破解临床与教学结合不足难题,从源头上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守护人民健康。这不仅是教学技能的比拼,更是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战略的生动贯彻,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创新动力。
另悉,9月10日至10月14日,来自武汉市50家医疗机构的252名教学骨干将围绕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和预防医学四大专业领域,通过教学大赛七场复赛争夺10月下旬举行的决赛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