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国内首例,在同济医院完成! 脑瘤患者植入脑机接口画出“大脑地图” 让手术刀避开“雷区”

湖北日报讯(记者龙华、通讯员田娟)9月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脑机接口研究型病房内,36岁的黄女士躺在病床上,轻松抬腿、伸展,言语清晰,状态良好。该院脑机接口研究院副院长、神经外科舒凯教授笑着对她说:“恢复得很好,明天就可以出院了。”

舒凯教授正在手术。

就在两周前,一场特殊的手术在这里完成。医疗团队将厚度只有0.01毫米(约头发丝直径十分之一)的柔性高通量电极植入黄女士硬膜下,精准定位其脑中的肿瘤和关键功能区位置,随后成功切除肿瘤,并完好保住了她控制运动的能力。这不仅为黄女士带来了康复的希望,也为更多颅内功能区肿瘤患者迎来了治疗的新曙光。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证实,这例手术是国内首例硬膜下柔性高通量电极(256导电极)植入术。

黄女士的肿瘤“扎根”其大脑左侧额叶中央前回功能区,这里掌管着运动功能,至关重要。虽然肿瘤不大,但它的生长已导致黄女士多次癫痫发作和头痛头晕。做这种部位的手术,医生就像在“雷区排雷”:切多了,可能损伤患者肢体功能;切少了,肿瘤容易复发。

“明确致痫区域并保护运动功能是手术关键。”舒凯介绍,传统手术方案是通过术前的影像资料进行术中导航,但由于个体功能区位置差异及术中漂移等因素,误差达5至20毫米;较为先进的术中唤醒技术(患者在术中短期被停止麻醉,在苏醒状态下配合测试),虽然可以相对准确地评估功能区,但可能出现患者术中癫痫发作、体验差等问题。

而这次,同济医院团队用上了一项我国自主研发的新技术——短期植入式“脑机接口高通量电极”。它其实是一片极薄的柔性电极,像一张“传感器网”,上面有256个记录点,能实时读取大脑信号。8月26日,在该项目负责人、同济医院脑机接口研究院院长唐洲平教授指导下,神经外科舒凯、胡峰医生团队为黄女士实施了硬膜下柔性高通量电极植入术。电极植入后的一周时间里,通过采集黄女士自然活动时的脑电数据,团队解码明确了其致痫和功能区域,为手术切除提供了精准的定位导航。

9月2日,医疗团队为黄女士实施了开颅肿瘤切除术。3小时后手术成功,手术当天黄女士即可活动,术后评估肢体功能正常,无癫痫发作,恢复良好。

黄女士在病房进行脑机接口植入后的评估。

唐洲平介绍,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医院脑机接口技术又迈出坚实一步。硬膜下柔性高通量脑机接口技术的引入,为功能区病变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该技术还可拓展至运动、语言和视觉解码,为脑和脊髓损伤、卒中后遗症等患者的功能康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长期植入的脑机接口系统积累临床数据,未来有望实现从“功能保护”到“功能重塑”的跨越,为更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打开康复新通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国内首例,在同济医院完成! 脑瘤患者植入脑机接口画出“大脑地图” 让手术刀避开“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