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谈牧
近日,央视曝光的“毒软泥”事件令人心惊:含高纯度硼砂的三无玩具成为孩子手中的“解压神器”,而儿童误食5克即可能致死。许多家长后背发凉:为何受伤的总是孩子?为何“三无”产品专挑最脆弱的群体下手?
梳理近几年的新闻,答案并不新鲜。从“颜料馒头”到“毒跑道”,从“超标洞洞鞋”到“硼砂软泥”,问题产品像打地鼠一样,换个马甲就卷土重来。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三无”:无资质、无底线、无代价。无资质,指的是生产者多为小作坊,租间民房就能开工;无底线,指的是配方怎么便宜怎么来,硼砂、甲醛、增塑剂等轮番上阵;无代价,指的是即便被查,罚款与获利也严重倒挂。
让“三无”产品远离孩子,必须打出组合拳,提高违法成本,让制售者“一次失信,寸步难行”。一是推行“儿童产品负面清单”制度,对硼砂、甲醛等高风险物质实施“零检出”,一旦触碰依法严惩;二是建立“红名单+黑名单”双公示机制,电商、直播平台同步屏蔽,银行、保险、物流联合惩戒,让黑心厂商贷不到款、发不了货、上不了架;三是压实平台“守门人”责任,对入驻商家实行“实名+实缴+实地”三审核,月销量超过一定规模必须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平台未履行审核义务的一并承担连带赔偿;四是对“毒玩具”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让赔偿金额与受害儿童数量挂钩,罚到倾家荡产;五是发动家长、学校、社区成为“前沿哨所”,推广“儿童产品扫码溯源”,发现问题一键举报,24小时流转办理,件件有回音。
儿童安全是底线中的底线。硼砂软泥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孩子的安全不能用事后补救来买单,必须用事前严防来守护。只有让黑心商家真正感到“疼”,“三无”产品才不会再向孩子伸手;只有让监管长出牙齿,才能真正将“毒玩具”拦在孩子接触范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