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铁路助力“硬联通”与“软联通”协同推进

中越班列里的380多种“中国造”,正以每周14列的频次跨境穿梭;防东铁路的动车上,中越游客笑着交换特产……(8月3日光明网)     中越班列这条横跨山海、贯通南北的“钢铁丝路”,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拉近了区域合作的心理距离,将中国与东盟国家紧密串联成一个互利共赢的“朋友圈”。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中越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战略对接的典范,正释放出日益强劲的经济动能与合作活力。     “钢铁丝路”的高效运行,源于基础设施的持续升级与运输组织的不断创新。近年来,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联合越南铁路部门优化班列开行方案,提升通关效率,推动“一站式”跨境运输服务落地,货车牵引吨数从1000吨提至1300吨,南宁到河内的时效压缩到14小时。今年上半年,中越班列已发1.8万标箱,同比增长283%。这种“时间可预期、成本可控制、路径可追踪”的物流模式,极大增强了企业布局跨境产业链的信心。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通过中越班列走向越南、老挝、泰国乃至更远的东盟市场,同时,东南亚的水果、电子产品、橡胶制品也借此通道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形成双向奔赴的贸易新格局。

    更深层次看,中越班列不仅是商品流通的载体,更是区域产业链重构的重要推手。在全球供应链加速调整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正形成“前端在东盟、后端在中国”的产业协作模式。例如,越南的电子组装企业依赖中国提供的核心零部件,而中国的轻工制造企业则利用东盟的劳动力与关税优势进行产能布局。中越班列以其稳定、大批量、低碳的运输优势,成为维系这一产业链条的“动脉血管”。今年上半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额突破2060亿元,占广西外贸“半壁江山”,充分印证了其在区域经济融合中的战略价值。     与此同时,“钢铁丝路”也在促进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班列所经之地,催生出一批跨境物流园区、海外仓和商贸中心,带动沿线城镇就业与服务业发展。中越两国铁路技术人员常态化开展联合演练与技术交流,标准互认、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建立。这种“硬联通”与“软联通”的协同推进,使中越班列超越了单纯的运输功能,成为深化互信、共谋发展的合作平台。     展望未来,随着RCEP深化实施与“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中越班列这条“钢铁丝路”的辐射效应将进一步释放。它不仅是一条运输通道,更是连接繁荣之路、友谊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列车穿行于热带雨林与高原峡谷之间,汽笛声回荡在南宁至河内上空,一个更加紧密、包容、富有活力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正沿着钢铁轨道稳步驶来。(李晓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铁路助力“硬联通”与“软联通”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