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感动中国》中,讲述了一位普通村党组织书记范振喜,在亲情与公义的抉择中坚守底线、在病痛与责任的较量中勇担使命的动人故事,深深震撼了无数党员干部的心灵。《传习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王阳明和众弟子去登山。山势较高,有一半弟子一开始就放弃了。王阳明健步如飞首先登顶,登上山顶的弟子们个个累得筋疲力尽,先生却表情轻松,还赋诗助兴。弟子们不解,问先生为何不感觉累。王阳明回答:“山高万仞,只登一步。”每个党员干部前行的路上都横亘着考验与困难,这些考验是前行路上的“山峰”,唯有不惧利益诱惑、不畏艰难险阻、不困思维定势,以忠诚、担当与创新翻越“大山”,才能在为民服务的征程中书写无悔人生答卷。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一心为公,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本色,是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核心标尺,体现在不计个人得失的抉择上,体现在舍身忘我的奋斗中,体现在为集体谋发展的实践里。正是因为怀揣“舍小家为大家”的赤诚担当,才有了为收回集体铁矿向最大承包人二哥下跪恳求,让村集体当年进账10万元的范振喜;才有了30岁确诊白血病、术后不听医嘱静养,白天奔忙村务、晚上输液治疗,以“与生命赛跑”拼劲带村民蹚富路的范振喜。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对党员干部而言,公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把群众放在心上”的具体行动,是面对利益诱惑时的“眼不斜、手不伸”,是处理矛盾时的“一碗水端平”,是谋划发展时的“集体利益优先”。唯有少些“私心杂念”,多些“公而忘私”,才能让“初心”在利益考验中永不褪色。
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担当,是面对艰难险阻时的“挺身而出”,更是“千钧重担扛在肩”的毅然。村党支部书记范振喜从村集体经济背负8万外债时收回矿山、修路栽树,到筹资建校、带领村子蜕变为全县富裕村。这份担当,是脱贫攻坚中“敢啃硬骨头”的勇气,是乡村振兴中“偏向虎山行”的坚毅。新时代的“考卷”上,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保障,每一道题都需要“担当”来破题。群众的“急难愁盼”是冲锋号,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是主攻方向。党员干部要在“涉险滩”中壮筋骨,在“解民忧”中练本领,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让“艰难险阻”化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坦途。
越是基层的振兴,往往越需要敢闯敢试的魄力,越离不开因地制宜的创新、脚踏实地的实干。1995年,范振喜建起铁远厂,一年回本百万;他创新“边挣钱、边改造”模式建新村,让青年住新房、老人享公寓,实现了“各有所居、老有所依”。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因地制宜”的智慧,是“脚踏实地”的突破。当前,社会发展面临产业升级、治理创新等“瓶颈”,党员干部更需摒弃“守旧路怕风险”的犹豫,多些“蹚新路敢突破”的闯劲。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盘活资源中找思路,在优化服务中求突破,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愿景,在创新实践中照进现实。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麻冯全(“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