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这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互联网阵地中的创新发展,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线上键对键”与“线下面对面”的辩证统一。
线上平台已然成为新时代的“民意晴雨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自2006年创办以来,累计吸引群众有效留言超千万条,为基层治理与社会发展汇聚民智;超1.3亿用户注册的“浙里办”APP集成了500多项便企服务事项,正成为夯实浙江优化营商环境的技术根基。当下,数字技术正在重构党和政府与群众的互动模式,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隐患也不容忽视。个别地方将“回复率”等同于“解决率”,仅满足于机械应答却回避实质问题。打破“数据烟囱”,避免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需要建立线上诉求的精准分拣、督办反馈的闭环机制,让每一条网络留言都能抵达应有的解决路径。
线下调研始终是不可替代的“治理压舱石”。河南周口的一名驻村干部带上白瓷碗和标配“饭票”——面粉鸡蛋牛奶等慰问品,走进一户又一户村民家吃上了名为“蹭饭”、实为走访的百家饭,通过此方式拉近干群关系、收集民情民意,最终解决修路资金、农产品滞销等难题;今年6月,因“村超”火爆出圈的贵州榕江遭遇特大洪水,在灾后重建工作推进中,该县县委书记徐勃自费448元请客下馆子,用实际行动助力个体工商户经济复苏。在“屏幕包围生活”的今天,智能算法画像不能替代现场观察,大数据分析难以捕捉那些未被数字化的微妙诉求。党员干部更需保持“泥腿子”精神,在菜市场的讨价还价中感知物价波动,在城中村的窄巷里发现安全隐患,在百姓家的灶台边听懂“话外之音”。
线上线下融合催生治理创新的“化学反应”。北京推出“热线+网格”治理模式,全渠道受理群众诉求,建立“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线下响应体系,充分发挥接诉即办和网格化管理的双重优势;《问政山东》栏目以镜头视角聚焦民生问题,以领导干部当场回答展现工作作风,以高效率整改执行打破传统舆论监督节目“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有效推动解决涉及改革发展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400余件。这些成功实践深刻揭示出:线上渠道是民意的“探测器”,线下行动是治理的“施工队”,二者的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在于能否形成“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完整闭环。当干部既善用“云思维”掌握民情大数据,又能“接地气”读懂群众微表情,我们就能在数字化浪潮中筑牢执政根基,书写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从延安时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到数字经济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我们党始终在与时俱进地创新联系群众的方式。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线上听民声”拓展了民意表达的广度,“线下察民情”夯实了治理效能的厚度,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同频共振,才能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行稳致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戴阳(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