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湖北日报》报道,7月22日凌晨5 时许,襄阳市保康县龙坪镇温坪村持续两天阴雨后,雨势突然变大,雨滴如水帘般倾泻,一场不期而至的山洪来袭。54岁的村支书杨才虎用不到一小时的16趟往返,在一米多深的湍急洪水中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25位老人被他肩背手扶送抵安全地带。
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这位基层党员干部用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变成了现实。在杨才虎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更是一个共产党员在危急时刻挺立的精神脊梁,是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精神图谱。
杨才虎的16次往返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洪,他完全可以等待救援力量到来,完全可以先确保自身安全,但“怕乡亲们有危险,我跑快一秒,他们就早一秒安全”的朴素想法,驱使他义无反顾地冲进洪水。这种在危急关头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选择,正是共产党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誓言的生动注脚。
“快通知村民转移”的指令掷地有声,而杨才虎自己早已蹚进了齐腰深的洪水中。今年81岁的秦明志老人,加上身患类风湿病,没办法自行转移,坐在积水中手足无措。推门而入的杨才虎那句“快上来,我背你出去”,是绝境中最有力的承诺。躬身半蹲的姿态,是对群众的赤诚;逆流而行的脚步,是对责任的诠释。当其他村干部和村民赶来支援时,这位“领头雁”早已用湿透的衣衫证明,共产党员永远冲锋在最前面。
细细品味杨才虎的救灾过程,处处体现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智慧。今年4月,村里就制定了应急预案,安排专人监测雨情水情;洪水来临时,他迅速组织村干部形成合力;转移安置后,又立即投入灾后清理工作。这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展现出一个成熟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杨才虎这样的专业素养和系统思维。
杨才虎身上闪耀的精神光芒,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杨才虎这样的基层干部尤为珍贵。他不仅是危急关头的英雄,更是日常工作中的实干家;不仅是抗洪救灾的先锋,更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从建养牛场到解决蔬菜滞销,从日常走访到应急抢险,杨才虎用全方位的付出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乡村振兴需要千千万万个杨才虎,需要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汗水洒在田野间,把真心交给老百姓。
洪水退去,精神永存。杨才虎在湍急洪流中往返16趟的身影,将永远镌刻在群众心中。这16趟逆行,丈量出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也彰显着基层干部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在广袤乡村,正是无数个“杨才虎”用初心践行使命,用实干守护家园,用担当与奉献托举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筑起乡村振兴的精神高地,才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誓言,在每一寸土地上落地生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长青(荆门市沙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