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气,说变就变。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让蕲州镇奥鑫苗木种植基地的工棚热闹起来,村民三三两两地躲进工棚内避雨。
徐国银和几位乡亲一边闲聊,一边擦拭着手上的泥土,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们都是基地的工人,近几天忙着在苗木基地里除草,虽然只是些“手上活”,但每天能挣上一百多块钱,大家都很知足。
“多亏了小勇办了这个苗木基地,要不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人哪能找到这么近、这么稳定的活儿干?”徐国银感慨地说。
乡亲们交口称赞的刘小勇,正是这片苗木基地的创始人。这位退役军人,用自己十多年的努力,将一片荒山变成了绿意盎然的苗木基地。不仅让自己实现了人生价值,还带动了周边乡亲增收致富。
退伍不褪色,荒山种出“致富苗”
2012年,服役17年的刘小勇从海军潜艇部队退伍回乡。按国家优抚政策,他被安置在县军休所,过上了“铁饭碗”的生活。
然而,性格要强的刘小勇却坐不住了。“虽然享受了国家的优抚政策,但我不能一直‘躺平’。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我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家乡做点实事。”刘小勇说。
在父亲的建议下,刘小勇选择了苗木种植。父亲是苗木种植的“老把式”,尤其喜欢培育盆景和做根雕。受父亲的影响,刘小勇对苗木种植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开始在家乡附近的荒山上尝试培育桂花、香樟等常见苗木。
命运的回馈悄然来临——经朋友引荐,他成功承接了一个酒厂厂区价值二十余万元的绿化项目。这“第一桶金”如春雨,浇灌了他心中创业的种子。
2015年,他拿出自己的“养老钱”,流转了枫树岭村100多亩荒山荒地,决心大干一场。眼前是荆棘丛生、乱石嶙峋的贫瘠山岭,其中20多亩地表裸露着坚硬岩石,寸木难生。挖机的轰鸣声第一次震撼了这片沉寂的土地,翻动板结的土壤,也翻开了他创业的崭新篇章。
创业之路从无坦途。平整土地后,他满怀希望种下罗汉松、桂花、紫薇、茶花等苗木。然而,技术经验的匮乏很快给了他沉重一击:移栽罗汉松时,未解开土球包扎绳,致使树苗枯死;辛苦培育5年的四百余棵桂花苗,因根茎被绳索束缚生长受限,在一场大风中齐齐折断!望着满地狼藉,近20万元损失如重锤击心。
面对失败,刘小勇没有气馁。他开始四处拜师学艺,学习苗木种植技术,还购买了大量专业书籍自学。渐渐地,他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种植方法。
2018年,“蕲春县奥鑫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他先后承接檀林057乡道、彭思三福线乡道、蕲州富桥港等绿化工程,事业渐入佳境。
如今,基地里的桂花、罗汉松、紫薇、茶花等苗木长势喜人,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苗木林成了刘小勇的“绿色银行”。
带动乡邻增收,荒山变“金山”
随着苗木种植规模的扩大,刘小勇的基地需要更多劳动力。他优先吸纳周边村庄的村民务工,尤其是那些年龄较大、难以外出打工的乡亲。徐国银就是其中之一。董元梅今年60多岁,在刘小勇的苗木基地,她负责除草、修剪等工作,每天能挣1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活不重,真是太好了!”董元梅说。
目前,刘小勇的苗木基地吸纳了周边10多名村民务工,每人年增收1.5万余元。村民们都说,刘小勇不仅让荒山变成了绿洲,还让他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带动乡亲们增收是我的责任。”刘小勇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只要大家愿意来务工,我一定让大家有活干、有钱挣。”
热心公益,回报家乡
在精心打理苗木基地的同时,刘小勇始终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一名退役军人的本色。每年重阳节,他都会出资购买米、油等生活物资,看望慰问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他还捐资丰富村“爱心超市”的货架,让困难群众能够免费领取生活用品;在村里的公益活动中,他总是带头参与,带动更多人奉献爱心。
此外,刘小勇还积极参与关爱退役军人的公益活动。他是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会员、县关爱退役军人协会理事,每年“八一”建军节和春节期间,他都会参加“手拉手·心连心·帮战友”结对帮扶活动,帮扶2至3名困难退役军人。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这是刘小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退伍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赤龙湖村副主任徐军提起刘小勇,赞不绝口:“他是村里难得的能人,不仅让荒山变绿,还让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他做的事,村里都是全力支持,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从海军潜艇部队的退役回乡,到荒山上的苗木基地创始人,刘小勇用10多年的努力,书写了一段精彩的人生故事。他不仅让荒山变成了绿洲,还带动了乡亲们增收致富,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退伍不褪色”的庄严承诺。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李威 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