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常少华
又一届渡江节,又一场独属于武汉人的夏日浪漫在长江上演。
出于好奇,我询问前年采访过的渡江节参赛选手今年还有没有参加。他欣喜地告诉我,今年也参加了。这名选手今年64岁了,他很喜欢游泳,自己还是“长江卫士”的一员,乐于把游泳长处发挥到守护长江的志愿工作中。
他还告诉我,感觉武汉举办渡江节这么多年来没有太多变化。我搜索了下渡江节目前的赛制,总体上保留了经典路线。参赛选手将从武昌汉阳门码头下水,个人抢渡长江挑战赛,游程约1800米,在汉阳南岸嘴江滩公园起水;群众方队横渡长江活动,游程约6000米,在汉口江滩三阳广场起水。
武汉渡江节举办50届以来,在参赛人数、游程、选手范围、举办日期等方面都经历过一些小的调整,但渡江节的赛事形式总体上没有变化——它始终作为一项横渡长江的群众性运动赛事,有专业选手也有业余选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重在参与、重在精神。
渡江节是武汉的传统赛事。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就有自发的渡江活动。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5月31日,63岁的毛泽东首次在武汉畅游长江,并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同年6月,武汉举行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届横渡长江竞赛。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以73岁高龄最后一次畅游长江。“7·16”也被确定为毛泽东畅游长江纪念日。上世纪90年代,渡江节开始吸引国际选手。2009年,渡江节正式固定在每年7月16日举办。
渡江节的传承和延续,伴随着武汉这座城市的发展与繁荣。武汉越来越不一样,但是渡江节却一直“没变”,始终以它固有的形式保留至今。因为传统,因为经典,即使走过大半个世纪,渡江节还是那个“味道”。
这个节日是因为毛泽东同志才有。如今,一代又一代人畅游在长江里,总会想起这位伟人也曾在这里“中流击水”,想起这位伟人曾说,“长江又宽又深,是游泳的好地方。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意志”。这是这座城市对这位伟人特殊而深刻的纪念方式。在“不变”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对伟人深厚的情感。它无需过多的变化和创新,最传统的方式往往是最好的纪念方式。通过渡江节,人们回到曾经那个历史场景里,去感受岁月长河里绵延的精神力量。
“不变”的还有,渡江节一直是人民的盛会、群众的运动。武汉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市民对长江有着深厚的感情。江水的气魄和特质,孕育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渡江节,早已刻进武汉人的基因里。它早已超越了体育赛事本身,体现着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所以会有人说,“不能横渡长江,就枉为武汉人”。渡江节有其全民参与的基因和广泛的包容性,所以才能够成为全民的盛会,承载着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强化着市民的身份认同,增强着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渡江节依然会在大江大河的浩荡中守住这座城市的精神底座,在岁月洗涤中历久弥新,因为它来源于人民群众,有着无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