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AI生成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暑假是让孩子在题海中“乘风破浪”,还是让他们在自然里“自由翱翔”?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就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进行部署,明确要求严控暑期作业总量,有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确保广大师生度过一个平安、健康、快乐的假期。
近年来,暑期“抢跑”焦虑愈演愈烈。有些不良培训机构抓住这种焦虑心理,打着兴趣班的“幌子”,暗地里开展学科培训,违规超前教学。还有些学校到了暑期也不闲着,写字打卡、阅读打卡、英语打卡、跳绳打卡、家务打卡……五花八门的任务安排得满满当当。本应让孩子放松身心、培养兴趣的假期,却成了新的“学习战场”,孩子们的假期被切割成精确到分钟的“训练计划”,学习负担更重。盲目刷题、提前抢跑,看似“卷”得热闹,实则效率低下,甚至透支学习兴趣。知识的内化需要时间和空间,填鸭式灌输往往事倍功半,还可能引发厌学情绪。
教育部办公厅明确要求严控暑期作业总量,科学规范作业布置,坚决杜绝用手机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等现象,坚决遏制节假日上课补课、提前开学、延迟放假等屡禁不止、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就是给过度内卷的教育降温,强调回归假期本质——休整身心、全面发展,让孩子成长的能量在假期释放。
暑假是“休息区”也是“加油站”。如何合理地利用暑假,让孩子既能有所进益不至于掉队,又能开阔眼界、丰富人生经历,度过一个快乐、充实、有意义的假期,是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家长应结合孩子自身特点、学习状态、兴趣点、家庭实际情况等,制定个性化方案,让孩子们在适度学习、兴趣发展、生活体验与充分休息之间找到平衡,避免把放松当“放羊”,导致孩子作息紊乱、沉迷电子设备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利用假期增加高质量的陪伴,共同阅读、运动、探索自然,在玩乐中增进亲子感情,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暑假是属于孩子的假期,家长们既不要把假期变成了“开学季”,也不要让孩子任意地挥霍假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是打开暑假生活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