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石平
今年5月,湖南张家界慈利县一处溶洞被垃圾污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6月18日,又有博主发布视频称,湖南湘西永顺县高坪乡境内一处溶洞内同样遍布垃圾,并且已经形成了15米高的“垃圾山”,地下水还遭到了污染。
6月19日,湘西自治州生态环境局永顺分局及高坪乡政府均向记者表示,已关注到此事,正在进行处置。(据6月19日纵览新闻)
相关新闻视频截图
发布视频的博主“小符哥哥”称,他是接到粉丝的线索探访了这处溶洞,他用专业的探洞设备发现,约80米深的溶洞底部有一座直径约30米、高15米的锥形“垃圾山”,其中有塑料袋、纸箱、水瓶等各种生活垃圾,有些垃圾疑似是最近才进行的倾倒,溶洞内恶臭味强烈,蚊蝇滋生,还有地下水从垃圾上流过。据他了解,该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
溶洞内堆积大量垃圾,危害不容小觑。首先,垃圾散发出的恶臭严重影响周边空气质量,让自然环境变得污浊不堪,对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损害。其次,垃圾堆积破坏了溶洞的生态平衡,各类生活垃圾滋生大量细菌、病毒和害虫,不仅传播疾病,还对溶洞内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更重要的是,地下水是溶洞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周边居民的重要水源,垃圾污染地下水,将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居民用水安全,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令人费解的是,该溶洞距离村庄仅1公里,且有可通过车辆的小路直达洞口,这表明该溶洞并非难以发现和到达之地。如此严重的污染问题,竟首先由户外博主通过粉丝爆料发现,当地相关部门为何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是监管和治理系统存在漏洞,还是思想上对生态保护松懈漠视?
相隔不到一个月,这位博主已经两次发现溶洞里堆积垃圾的问题,接二连三发生此类事件,很难说是偶然现象。这些溶洞或许不是地质保护的重点单位,但也不能任由垃圾蔓延、污水肆虐。此前,有媒体深入调查慈利县溶洞被垃圾污染的情况,就有乡镇干部坦言,治理资金不足、垃圾处理设施落后、环卫保洁力量薄弱、群众环保意识不够等多重原因,导致了溶洞变成“垃圾桶”,这也充分说明部分地方在生态治理上存在怠慢和疏漏。
生态保护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垃圾山肯定不是一天堆积起来的,正是因为一些部门在生态治理上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生态问题不断积累,最终酿成严重后果。
当地相关部门应立即行动起来,对溶洞垃圾进行彻底清理,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同时,要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管力度,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只有对任何破坏生态的行为都秉持“零容忍”的态度,才能守护好绿水青山,共筑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