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凉雾乡继昌村,千亩莼菜梯田碧波荡漾,村民王碧秀十指翻飞,在绿油油的田地里采摘莼菜,“去年7亩莼菜地收入了8万多元!”她抹了把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个曾经藏在深闺的鄂西村落,如今正以“一叶莼菜”为笔,书写着产业升级、生态变现、治理创新的三维振兴方程式。
特色产业“突围”破解增收难题
近年来,继昌村通过“企业+农户”联动发展模式,将2600亩零散土地整合成连片产业带,引进农业科技公司建立80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并搭建电商销售平台,让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
“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村支书蒋易明介绍,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方式,村集体年增收超10万元,村民以“山地入股+务工+分红”模式,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莼菜与黄连、石菖蒲相结合,形成“一主两辅”的产业格局,为村民带来稳定收益。
在黄连种植基地,20余名村民正忙着田间管理,“在这儿干活按月领工资,比外出打工强!”村民吴万启说,产业融合发展不仅留住了劳动力,更激活了乡村经济。
生态资本转化催生“美丽经济”
“过去河道淤塞、道路泥泞,现在水清路畅,游客都爱来!”村民吴让明站在新硬化的村道旁感慨道,村里争取资金250万元,推进河道整治、饮水工程,10公里村组道路全部硬化,生态治理与乡村旅游相结合——12家民宿依山而建,河道两岸成为网红打卡点。
治理创新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傍晚时分,村民聚集在活动中心唠家常,“这里能说事、能学习,还能看文艺表演!”村民胡诗云笑着说,村里定期开展文明评选活动,百姓大舞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在这个温馨场景里,藏着乡村善治的密码,“有矛盾就找‘和事佬’基本不出村!”村党支部委员陈萍说,通过整合老党员、乡贤等力量,村里组建了防火、防汛等多支服务队伍,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让民生服务半径缩短至1公里。
站在新建的观景台上远眺,蒋易明说:“我们要打造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的新农村。”听~这个鄂西山村的故事,正随着莼菜的清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张林陈良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