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蒋全秀 龚曌辰)6月10日上午,武汉市教育干部和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科研骨干教师专项培训活动第一站名校访学在襄阳市人民路小学教育集团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吸引了武汉市和襄阳市近百名教育管理干部及骨干教师齐聚一堂,通过沉浸式的校园观摩与深度的专题研讨,共同探索素质教育评价改革与教学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
参训教师首先开启校园参访之旅,漫步校园,实地了解该校环境布局,深入交流办学理念与育人文化,感受“环境育人”的浸润氛围;在参访过程中,与会人员沉浸式体验智慧体育设备,现场测评跳绳、立定跳远等项目,直观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特色;日常教学观摩环节则展示了小课间活动的有序开展、课堂上师生的积极互动与课程呈现,全方位领略学校的教学风貌。围绕素质教育主题,考察团队与该校管理层、教师展开深入交流,从课程设计到活动落地,共同探讨素质教育实施路径,展开思维碰撞。
专项培训活动现场。通讯员 供图
随后,核心研讨环节聚焦教学成果的孵化与转化。襄阳市人民路小学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校长李远宏,作为湖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带来了题为《从常态到长效:小学生体质提升的16年校本实践到教学成果的转化路径》的专题报告。李校长先以破解“每天锻炼一小时”三大难题为起点,系统分享了他和他的团队如何通过策略破解“难落实”,通过模式破解“落实难”,通过发展破解“难固化”的三大难题,从而实现体质提升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接着又详细阐述了成果的孵化过程:从“以问题为导向”发现教学成果的“种子”;到“以课题为阶梯”,提炼成果的“生命力”;再到以申报为镜,实现成果的“破圈成长”,最终形成了一套成熟范式,并成功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接着,襄阳市教科院副书记、副院长、正高级教师郭强作了题为《基于课题研究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生成逻辑与转化策略》的报告,深入剖析了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培育之道,解析了课题研究的逻辑路径与成果应用策略,助力大家在未来工作中实现科研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他强调,基础教育成果奖的申报要以系统性研究为支撑,形成一个“问题解决→理论创新→实践检验”的闭环逻辑,课题研究转化为教学成果奖要把握问题针对性→理论前瞻性→模式特殊性→证据逻辑性→推广可操作性的策略。
最后,青山区钢都小学的徐校长和武汉市教科规划办的领导在互动交流中谈到,他们赞同“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理念,借数学老师汪江松讲沙树生长差异的故事,强调老师自觉教、学生自觉学,还以陈省身教授90岁仍授课为例,说明意志坚定的重要性。
此次培训活动,以名校访学为载体,通过校园参访、专题报告,促进教育经验共享,为参训教师深度解码了素质教育评价改革的前沿实践与成果培育的关键路径。活动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深受启发,将把学习到的“破解难题的韧性”、“深耕实践的定力”以及“科研赋能的思维”带回各自工作岗位,积极运用评价改革驱动育人方式变革。襄阳市人民路小学教育集团也从同行交流中汲取了养分,未来将继续深耕素质教育,为培育更多优秀教育人才、输出可借鉴经验持续发力,与教育同仁携手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