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打造武陵山区“云端粮仓” 五峰引进“高山冷水米”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泽牧 匡柏学

通讯员 谢玉洁 舒中尉

武陵山腹地,五峰牛庄乡池南村的清晨被机械轰鸣声唤醒。海拔1200米的梯田间,插秧机在波光粼粼的水田里来回穿梭。这片已经42年不种稻的土地,秧苗再度扎根。

“当年全家八口守着水田还饿肚子啊!”5月28日,池南村2组村民姚景洋倚着田埂感叹。今年85岁的姚景洋,清晰记得1983年的抉择:“那时候水稻亩产才200斤,玉米一亩能收800斤,更能饱肚子。”

池南村的水稻基因可溯至明清,弃种水稻后,作物一直在变。村党支部书记刘学军翻开泛黄的记事本:80年代种玉米,90年代种烟叶,2015年种辣椒……但市场波动很大,行情好时辣椒亩赚4000元,遇滞销则入不敷出。

更尴尬的是自然制约——池南村1200米的海拔“高不成低不就”,种药材嫌低、种茶嫌高,主导产业都靠不上。

“高山冷水米行情不错,可以试试。”有村民提议。种粮食肯定没错,但改水田成本不低,一下难住了池南村。

转机出现在2023年,池南村被纳入全县重点土地整理项目。经过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工程后,161亩旱地改回水田。项目还配套新建了3座蓄水池,铺设8公里输水管网,引入山泉水精准灌溉。

“地还是那块地,田却是更好的田。”姚景洋笑着说。

今年初,技术团队赴长阳引进“高山冷水米”良种,学会钵盘育秧、机械插秧等技术。

“高山梯田寸土寸金,必须打组合拳!”刘学军抓起一把油黑的泥土说,田里还在试验养泥鳅。

如今,40余户分散的土地连成片,村里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机手佃师傅操作插秧机如挥毫泼墨:“过去人工插秧1天才1亩,现在100亩3天完工!”

除每亩千元的流转租金外,农户参与田间管理,每天还有150元收入。今春插秧高峰,30多名村民捡石平田的场景重现山野。

“亩产600斤冷水米,按10元每斤的市价,亩收益超3500元。”刘学军迫不及待算起账,“村里以设施入股,集体经济每年可增收3万元。”

牛庄乡党委书记唐浩表示,未来3年将建设千亩高山优质稻基地,打造武陵山区“云端粮仓”,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稻田摄影、农事体验等新业态产业,叫响牛庄“高山冷水米”品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打造武陵山区“云端粮仓” 五峰引进“高山冷水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