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锡讲述战斗故事。
李金锡参加渡江战役后留影。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王贤芳 吴瑜枝 实习生 李芷依
“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同志们,向前走,别退后!”5月19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面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和湖北省军区武汉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工作人员,97岁的抗战老兵李金锡唱起这首抗战歌曲。
不满16岁参加八路军打鬼子,这位老兵一生经历了夏津县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甘岭战役等。
送信途中,“唱双簧”化险为夷
“你是怎么带路的,怎么把我带到这里了,真是个糊涂蛋!”李金锡一边说着,一边跟小伙伴扭打在一起……
这是80多年前,面对正在巡逻的日寇和伪军,在八路军当通信员的李金锡,和小伙伴演的一出“双簧”。李金锡要把一封情报送到分区司令部。
当时,趁着扭打的机会,李金锡偷偷将写有情报的纸条埋进土里。“一个伪军上来就给了我们几脚,说‘小崽子,闹什么闹,滚一边去’,然后丢下我们扬长而去。就这样,我们保住了情报,最终把情报安全送达。”说起这一幕,李金锡哈哈大笑。
李金锡1928年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李崔浒村,父亲李方润是村里少有的“读过书的人”。“从我记事起就知道,父亲支持抗日,平日里没少为八路军做事。平时,大事他来干,小事我来干。”李金锡回忆,当时日寇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挖壕沟、修炮楼,父亲李方润干的“大事”主要是负责掩护、护送八路军领导干部通过日伪据点,他干些其他跑腿的事。
1942年,李方润加入中国共产党。受父亲影响,李金锡于1944年参加八路军,成为冀南军区六分区政治部敌工科的一名通信员。“任务不是特别紧急时,我们都是夜晚送信。那次碰到了紧急任务,所以我和另一位小通信员才会在上午送信。”
送情报,除了要随机应变,还得胆子大。
李金锡回忆,一次冬天夜里送信返回,北风呼呼吹,突然发现前方有几颗火星,一跳一跳的。他想起老人们讲故事时常说的“鬼火”,既害怕又好奇,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片坟地。“那次把我吓得不轻,赶紧一口气跑了回来,发现身上的棉衣都汗透了。”他笑着说。
夜里送信还怕迷路。李金锡说,当时大家送信总结了几个规律:先看天上的北极星分辨方向,没有星星就看路边的房子,房子的主房一般都是坐北朝南。然后是看路边的大树,一般朝南面的树皮更粗糙。
解放夏津县,缴获驳壳枪别腰间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对于《游击队之歌》中的这几句歌词,李金锡深有感触。
他回忆,1945年8月,为早日解放山东省夏津县,八路军冀南军区六分区组织了扫清夏津北部之敌的战役。各部队相继拔掉了伪据点,夏津县城内伪军成了“瓮中之鳖”,分区副政委刘华清传达命令:迅速前进,收缴敌伪武装,接受日本投降。
9月初,八路军向夏津县城发起总攻,各部队攻入城门后穿插分割,分别包围了伪警察所、警备队和各据点。经过激战,城内敌人除小股逃窜外,大部分被歼、被俘。当时,连长命令李金锡带领全班随突击队接收俘虏,将俘虏送出城外,交给其他部队。
能拥有一支驳壳枪,一直是李金锡“做梦都在想的事”。
在夏津县城接收俘虏时,李金锡特意跑进伪警察局,大喊:“有人吗?出来!夏津城已被我们解放了,如果负隅顽抗,罪加一等!”
李金锡话音刚落,只见一个伪警察战战兢兢地从床底爬出,举起双手,结结巴巴地说:“我投降,我投降。”
李金锡赶紧问:“你的枪呢?”伪警察看了看眼前这个小年轻,吞吞吐吐不敢说。
“不交枪,就不会被宽大处理!”李金锡厉声说。
伪警察这才交代,枪被他丢进厕所的粪坑里了。
随后,伪警察将枪捞出、洗净,交到李金锡手上。“当时找不到枪套,我就直接把枪别在裤腰带上,感觉可神气了。那支驳壳枪我一直带在身边,直到之后调去冀南军区机要训练队学习,才把枪上交了。”李金锡说。
抗战期间,李金锡和战友们凭借智慧和勇气,屡次化险为夷。
有一次,李金锡住进邻村的一户“基点家”(拥护抗日的老百姓家),结果日本鬼子天不亮就包围了村子。随后,敌人把所有村民都赶到了场院上,让他们指认哪些是自家人,以此来辨别谁是隐藏的八路军。此时,李金锡发现不远处有一名伪军拎着石灰浆桶,在墙上粉刷标语。他灵机一动,上前帮忙拎起桶跟随在伪军身后。就这样,他逃离了鬼子的包围圈。
生死关头,战友们助他脱险
“他不行了,腿都凉了,就留在这里(治病)吧。”
“他是译电员,不能丢下,你们要想办法带他走!”
1948年的冬天,李金锡随部队转移时,患上了关节炎和胸膜炎。虽然经过治疗有所好转,但在随部队翻越大洪山进入随县境内时,他旧疾复发,又患上了重感冒。为了照顾李金锡,部队领导为他专门配了一匹马,还派了一名年轻干部照看他。
李金锡回忆,当时部队翻过大洪山后,接到战斗任务,需要急行军去攻打驻扎在孝昌县花园镇的国民党部队。“我那时正在发高烧,部队行至安陆县(现安陆市)与花园镇交界的一个镇子时,我已经不能说话,眼睛发黑看不见东西,只有耳朵还能听。我当时听到有人说要把我留在当地治病。”李金锡说,之后纵队作战处的一位同志认出了他,要求部队把他带上。就这样,李金锡被战友用担架抬上行军。
在战友们的帮助下,李金锡的病情终于有所好转,及时跟上了大部队。他说:“我的这条命是部队这个大家庭给的,是战友们给的,我永远不会忘记。”
朝鲜战争爆发后,李金锡所在的志愿军第15军29师向朝鲜前线进发。
上甘岭战役中,29师奉命接替45师的防务,师部驻扎在一个叫真菜洞的地方。因为指挥机关此前在此驻扎的时间较长,因此敌人经常对这一带进行轰炸。“我们师的副参谋长赵凤朝发现了这个问题,动员大家搬到附近更隐蔽的坑道,大家有些不情愿。后来他找到了我,要我帮忙动员。”李金锡说,经过动员,大家当天就搬进了附近的坑道。
事情就是这么巧。当晚,敌机呼啸而至,原先的防空洞被夷为平地,李金锡和战友们逃过一劫。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李金锡已年近期颐。回首往事,他说:“永远记党恩、跟党走,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