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院士评选“敞开门”还需“守好门”

阅读提要

院士评选敞开大门,彰显开放包容的姿态,更考验“放管结合”的智慧。院士头衔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选好、用好“两院院士”,关键在于守好公平公正的大门。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日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启动2025年院士增选工作,中国工程院首次为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设立8个专项名额,释放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信号。

过去,院士评选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国企为主导,民营企业入选案例屈指可数。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了超半数税收、六成GDP以及七成技术创新成果,许多民营企业在芯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全球化竞争中,科研与市场前沿结合得越来越紧密,院士评选向民营企业敞开大门,是打破机制壁垒、激发创新活力之举,是对“英雄不问出处”这一科技创新本质的回归。

中国工程院的这一改革,实质上是对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次有益探索。从微观层面看,民营企业如果培养出院士这类高端人才,能够极大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宏观层面看,将民营企业纳入国家核心科研体系,汇聚起更强大的创新力量,有助于打造“国家队+民企尖兵”的双重创新引擎,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落地”的闭环,助力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院士评选敞开大门,彰显开放包容的姿态,更考验“放管结合”的智慧。如何客观评价企业家的贡献,如何协调企业经营与公共科研利益的平衡,都需要谨慎处理。曾几何时,“烟草院士”和“白酒院士”因技术含量与重大科技突破相去甚远,被指存在“商业入侵科学”之嫌。敞开大门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构建与之匹配的公平保障机制。科学设立准入门槛,建立更透明的提名公示制度,完善多维评价体系,让每一篇论文、每一项专利、每一个技术突破都经受住阳光下的检验,确保新增的专项名额不会沦为新的“寻租空间”,让投机取巧者钻了空子,损害学术公信力。

选好、用好“两院院士”,关键在于守好公平公正的大门。中国科学院增选指南明确规定,“着重推荐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坚决破除‘四唯’,打破论资排辈,不以人才‘帽子’为依据。”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综合考量技术原创性、产业影响力、学术道德等多方面因素,杜绝任人唯亲、暗箱操作、利益输送等违规行为,确保入选者都是货真价实的科技领军人物,从而激发整个科技生态系统的竞争活力。设立动态监督机制,破除“一旦当选院士,就能当一辈子”的思维定式,一旦发现存在学术不端等问题,及时启动退出机制,保持院士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院士头衔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当选院士,更需坚守初心,将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科研创新中保持谦卑,在学术学风上保持虔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院士评选“敞开门”还需“守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