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头顶8条暗河 穿越11条断裂带 湖北最长隧道将在“龙宫里头打洞”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赵旭光 朱华军

5月14日,爬上一座小山坡,38岁的韩凯挽着红蓝相间的测线,接入到一个大屏幕上,接收10公里外发射机的电磁波信号。“我们的脚下就是巴东隧道,通过广域电磁法,能将1公里地下地貌特征‘看’清楚,这种用于地质勘测的技术,首次用在湖北交通工程上。”中国地调局岩溶所物探室副主任韩凯从桂林驰援湖北,踏遍巴东县信陵镇的山谷沟壑,只为给待建的、长约13公里的巴东隧道制作一张地下物探图。

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186.63亿元建设的巴东至湖南张家界高速公路沪蓉沪渝连接段,全长67公里,因穿越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的“巴东组”,被称作湖北交通设计、施工难度“天花板”项目。其中,全长约13公里的巴东隧道选线方案历时两年踏勘,方案一直未选定。直至当天,这座湖北最长的公路隧道才从8个方案中最终确定线路走向。

原来,绵延壮美的武陵山脉延伸到巴东地区,形成一道世界性难题。在这里,滑坡、岩溶、崩塌及危岩等地质灾害频发,成为“工程禁区”。到底有多难?一个例子可窥一斑。2014年通车的沪蓉高速宜昌至巴东段核桃树大桥,通车不久就因山体蠕变导致大桥出现桥墩墩台偏位、桥面沉降等病害。后经院士专家把脉,历时5年才完成桥梁加固工程,而这座大桥还只是穿越了“巴东组软岩地层”的边缘。

巴东隧道则要穿越“巴东组软岩地层”核心区,难度可想而知。它集巴东组滑坡、岩溶和峡谷堆积体、危岩体三个世界级工程地质问题于一体。隧道所在地层有11条断裂带,如同软硬不一的三明治。除此之外还有大小不一的溶洞,湖北交投巴楚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唐守峰笑称,如果有人穿越进去,就像在龙宫里,8条暗河、10个大溶洞,每天产生81万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一个500万人口的城市一天的用水量。后线路不断优化,经过的溶洞每天水流量仍达41万立方米。

“每一次钻探,都是一次冒险。”站在海拔千米的茶店子镇深山,中南勘察设计院项目负责人李松博士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对面是几乎垂直的悬崖峭壁,这也是巴东隧道的出口。最新方案绕开了面积达4平方公里的东南峡谷堆积体。李松说,为摸清隐伏地下溶洞的位置,他们采用先进的物探技术和钻探手段,累计钻孔深度超过6万米,绘制出详尽的地质剖面图。

“8个选线方案历时两年,前后召开30多次包括多位院士在内的专家评审会,是以审慎的科学态度不断趋利避害。”唐守峰说,项目专门为解决地质灾害问题、优化选线方案成立专家团队“巴张智库”。该智库在交通建设中首次引入地质灾害、隧道施工等咨询单位,拥有包括2位院士、10多位博士在内的豪华阵容。方案不断优中选优,避大治小,主要尽量避开滑坡体、大溶洞等地质带,避免盲目施工出现的重大险情,或建成后返工的现象。

最先进的技术,给予了建设者们做出“最优解”的底气。长江科学院汪斌博士介绍,隧道勘测汇集国内最先进技术,开展深部岩溶隧道详勘,精准划分风险区段,犹如一双双“千里眼”,识别出119个地灾点。

有了“千里眼”,专家对大山里的构造摸得更清楚,对巴东隧道年内动工也充满信心。据悉,最新方案中,天坑、暗河等“拦路虎”不断减少,也成功绕开堆积体。在物探技术精准识别下,他们还提前钻出5.8公里的引水洞。目前正进行隧道三维地质建模,搭建涌突水量数字化预警平台,为巴东隧道后期的安全施工及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头顶8条暗河 穿越11条断裂带 湖北最长隧道将在“龙宫里头打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