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别让奇葩取名成为博流量工具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姓名之于个体,既是家族血脉的符号载体,也是社会身份的认知标签。在传统语境中,姓名承载着父母的期望、家风的传承与社会的评价。给孩子起一个朗朗上口、寓意美好的名字,往往是为人父母的第一门功课,孩子自己对姓名很少有决定权。

如今,个体意识的觉醒、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潮流的嬗变,让新一代父母和年轻人,开始以更个性化的方式取名,出现了诸如“王权富贵”“陆焰之瞳”“朱穆朗玛峰”之类奇葩又敢玩的名字。朱先生给自己起的“朱雀玄武敕令”“周天紫微大帝”这两个名字,很明显受到“起点小说”风格的影响,既有神话色彩,又显得离经叛道,感觉分分钟就要修仙飞升。这种名字作为网名很普通,但是正儿八经地作为大名使用,的确需要勇气和幽默感。

当然,从法律层面来分析,朱先生改名的行为并未逾越法律边界。《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只要姓名不违背公序良俗、不损害他人权益,法律便会予以尊重。

此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在公安户籍系统里更改自己的姓名是非常困难的,流程比较烦琐,审核时间较长。这主要是为了避免频繁更名带来的管理混乱,或者防止有人通过改名逃避法律责任。但是,朱先生的改名之举如此特立独行,却也一度顺利改名成功,折射出姓名权保护从行政管控向个体权利回归的法治进步。当然,这种转变并不是鼓励大家任性改名,而是在不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包容和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和个性发展。

尽管法无禁止即可为,但改名也确实不能仅凭“头脑一热”。霸气十足的名字真的能让朱先生的人生更“霸气”吗?值得三思。

此前已有不少案例证实,在求职、社交、交友等现实场景中,过于奇异的姓名容易引发误解和偏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对一个人的性格、能力的判断。名字起得太“中二”,在学校可能会被人起外号,在社会上也可能会被认为是轻浮、不成熟,甚至成为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中的隐性障碍,导致“改名一时爽,麻烦四处来”。

朱先生改名之举看上去像是闹着玩,有网友质疑他是为了“起号”而自我炒作。他对此回应,他对当网红不感兴趣,也不喜欢露脸。不管这是不是他的真实想法,对于这种奇葩改名行为,公众大可一笑置之,没有必要过度围观。因为,网络流量与获利的关系实在是过于紧密,舆论场的过度聚焦很容易让事件的走向偏离正常的轨道。如果在这种围观中掺杂过多的猎奇心态、功利想法,不仅会模糊姓名权保护的法律焦点,更可能催生“为改名而改名”的模仿效应,无端浪费公共资源,甚至扰乱社会秩序。

毕竟,真正的取名自由应建立在理性选择与责任自负的基础上,成年人有权决定自己的姓名,同时也需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

法律已为姓名权的行使划定了底线,社会更需为个体的选择保留空间。与其七嘴八舌地争论一个人的名字是否奇葩,不如自然而然地看待姓名选择的多样性。名字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的,并不只有名字。当奇葩取名不再能博取眼球,姓名权的行使才能回归清醒和理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别让奇葩取名成为博流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