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雷蕾 实习生 朱诗果
芯片是现代科技的基石,而光刻机是芯片制造的核心母体。
每当一辆现代电动汽车在深圳或上海的街头疾驰而过,其背后运作着大约4000个半导体芯片。我们所处的世界,可以说是在芯片的驱动下运转的。
3月25日晚,在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半导体行业观察者、资深科技记者马克·海金克为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全球芯片产业链中的ASML及其成功之道”的演讲报告。
马克·海金克来自荷兰,他深度追访ASML(阿斯麦)多年,写成《芯片制造:光刻巨头ASML传奇之路》一书,于2023年10月在荷兰首次出版,并荣登荷兰亚马逊榜首。书中,他以调查记者的敏锐视角和老道文笔,首度披露阿斯麦四十年创立发展的崛起之路。
长江文艺出版社独家引进了该书的简体中文版权,并于2025年3月出版发行。中文版译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许明武教授,他的译文流畅简洁、曲尽其妙,让中国读者能清晰透彻地了解阿斯麦的四十年发展历程。
最贵机器诞生记
40年前,“固执”的荷兰初创公司阿斯麦毫不起眼,似乎随时都可能失败,但如今,全球约90%的芯片都是通过阿斯麦的光刻机制造出来的。
阿斯麦设计了巨大且极度复杂的光刻机,每台高达4亿美元的造价让它成为世界上最复杂且最昂贵的机器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成为光刻技术壁垒的象征,其合作伙伴云集当今世界顶尖的半导体制造商,包括英伟达、三星、台积电、英特尔等。
马克·海金克介绍,这家公司诞生于飞利浦的实验室,最初仅有40名员工。阿斯麦发展之初遇到过许多技术难题,但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关键的科技公司之一,已在全球16个国家包括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有43000名员工(截至2024年)。
《芯片制造:光刻巨头ASML传奇之路》是阿斯麦的权威企业传记之一。荷兰记者马克·海金克从内部追踪阿斯麦多年,基于300余次对阿斯麦及其供应商的高管访谈与大量档案,将大量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串联起来,首度披露阿斯麦四十年创立发展的崛起之路,全景式透视以芯片制造为核心的全球市场争夺战。
光刻机是“面包店中的烤箱”
什么是光刻机?马克·海金克认为,其实你可以把芯片工厂想象成面包店。在面包店里,烤箱是一个核心工具;而在芯片工厂,光刻机是核心工具。它就像一台巨大的复印机,以某种方式复制芯片设计,并将其印在硅晶圆上,这是通过光的技术来完成的。当光源发出紫外线时,紫外线通过准直器、反射镜和透镜等光学元件被聚焦成一束平行光线,然后通过掩膜上的缝隙投射到硅片上。
阿斯麦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基于多年的独立研究、世界各地的探访和三百余次人物访谈,马克·海金克表示,其成功之道的根源是专注力,在阿斯麦,“专注”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其企业文化中,使它有可能制造出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他分享了自己在阿斯麦内部工厂里拍到的珍贵照片及有趣经历,进入ASML工厂时他需要穿上特殊的洁净服,因为阿斯麦工厂里的每一粒灰尘都可能对世界另一端的芯片制造过程产生巨大影响。阿斯麦的专注和严谨的态度令他惊叹不已。
技术创新往往超越国界
演讲中,在谈到阿斯麦的企业文化时,马克将其归结为五点,一是牛仔精神,即挑战性文化:直接、坦率的沟通风格,直言不讳,不惧冲突,注重效率而非层级制度;二是工程师引领:关注技术,追求持续性的技术改进;三是全球视野:认为技术无边界,追求全球范围内最优的技术发展;四是生态系统思维:将供应商和客户视为一个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五是模块化思维:阿斯麦将75%的组件外包给供应商,像“乐高积木”一样组装复杂设备。
“阿斯麦的故事始于荷兰,但它的成功是全球杰出人才包括中国的技术人才密切合作的结果,只有通过这种合作,我们才能解决最具挑战性的技术问题,中国的科技创新也与阿斯麦光刻机制造的芯片紧密相连。”活动中,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党委书记唐明教授介绍,该学院与阿斯麦颇有渊源。阿斯麦不仅在光电学院设立了奖学金,2024年光电学院、未来技术学院还联合阿斯麦开设了“集成电路光刻技术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