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芳娟
当前,湖北正深入实施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实现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以人才集聚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强化创新链“载体”
强化创新链载体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是重构生产力基因的战略选择。当数字孪生、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技术持续赋能创新载体,一个更具韧性和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这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制度创新勇气,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治理体系,让创新链载体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跃升的推进器。
创新平台是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给予创新平台资源统筹支持和关注,通过战略规划、重大任务、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统筹,帮助企业建设更有利于人才培养、人才潜能发挥的创新平台载体。近年来,湖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比如,修订后的《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法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与此同时,湖北全面实施高校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通过积极推进“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大大提升了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率。科创供应链平台“天网”与“地网”体系的联动,进一步推动了创新资源之间的匹配度。
优化产业链“聚力”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今天,产业链“聚力”已不是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产业要素的基因重组。数字经济集聚区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具有资源集聚、创新引领、产业集聚等核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对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实现创新人才的集聚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关系,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能够“筑巢引凤”,实现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的良好局面。
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数字经济集聚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集聚区集聚,实现优化产业布局的目标。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产业结构合理、人才承载力高的区域性数字产业链结构。具体路径方面,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集聚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建立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包括创新融资、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服务,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以区域数字产业链协同竞争力的提档升级吸引创新人才。
实化资金链“关键要素”
在创新密度指数级增长的今天,资金链实化已超越传统融资概念,进化为创新生态系统的能量交换中枢。产业要发展、企业要创新,离不开资金链的支撑。资金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与关键要素。充足的资金支持可以保障创新人才进行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活动。精准的资金供应流向,一方面能够降低企业及科研人才对于创新风险的承担水平,另一方面能够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这不仅是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对整个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推动。
从“投早投小”的耐心资本到“股债结合”的混合融资,从“数据增信”的科技信贷到“风险共担”的产融平台,资本要素正在重构创新价值的评估尺度和流转路径。要通过数字技术与产融平台的结合,保证充足的资金流向产业创新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再到产品生产或服务的全过程资金链支撑,为创新人才的培育以及发挥潜能创造条件。以此确保研发经费的充足投入,促进企业研发团队的扩充与培养。通过构建产融合作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方、科研机构方、政府方、金融机构方的信息互通,实现资金流向与数字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深化人才链“赋能”
数字经济聚集区通过吸引大量资金、技术要素,创造了大量科研及就业岗位,然而,对于创新人才,不仅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用得好”。一方面,要围绕数字产业链发展的现实需求,加大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使用、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力度。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共同推进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数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当肩负起培养数字经济领域专业人才的重任。当前,湖北正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体系,大力推动高校学科动态调整升级,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高校需加强与行业资源的对接,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积累的经验,优化课程设置,引入数字前沿技术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是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应当注意发挥科研机构自身优势,加强与高校的学术研究与科研成果转化联动,共同开展数字经济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培养一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