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大会的贺信精神为根本遵循,将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发展机遇,以“万物互联”赋能千行百业,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数字动能。
前三季度,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4427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9.9%;
前不久全球首个智能体工厂落户湖北、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智能遥感卫星系统和新一代北斗定位芯片等在湖北首发……这些亮眼成绩正是湖北推动“万物互联、智能领航”的生动注脚。
夯实数字基础 构建互联体系
截至2025年10月底,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18.25万个,提前超额完成信息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任务。
武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扩容至3270G,网内、网间通信质量关键性能指标稳居全国前3;15个项目入围2025年工信部万兆光网试点,数量并列全国第1,全省所有市州达到千兆城市标准。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武汉国家顶级节点已接入二级节点48个,累计标识注册量达到344亿个,接入企业节点超4.6万家,覆盖10余个重点行业,有力支撑鄂湘赣豫四省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平台筑基 打通互联脉络
梯次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格创东智、大唐互联等国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培育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7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36个,其中省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8个。
建成武汉—宜昌、武汉—襄阳—十堰400G算力大通道,形成以武汉为中心、全国可达的“1—5—7—10”超低时延圈(同城1毫秒、省内5毫秒、长江经济带7毫秒、全国八大算力枢纽中心节点10毫秒)。全省基础电信企业通算规模达320万核,智算规模达5100P,边缘算力覆盖所有市州,实现了“一城一池”的资源布局。
聚力万企上云 激活互联主体
截至目前,全省上云工业企业已达6万家,占全省工业企业数量近60%,企业上云多项指标均在全国前列、中部第1。其中实现平台化设计的企业比例为23.7%,位居全国第2;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59.9%,位居全国第5;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77%,位居全国第6。全省各类大小云服务商已超200家,其中54家云服务商和2050个云产品纳入资源池管理。
入围国家5G工厂名录101家,数量位居全国第3。认定省级5G工厂150家,省级数字孪生工厂30家,省级无人工厂82家。
常态化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与对标引导,推动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全省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2165家,其中3A级评定企业125家,数量居全国第2。
获评国家数字领航企业3家,入选国家工业领域数据安全典型案例15个,获评全国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试点成效突出地区。
截至10月底,全省已有8800余家规上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完成目标进度近九成,其中L2及以上企业比例达69.3%,居全国第5。武汉、襄阳、宜昌、黄石、荆门入围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数量达到5个,排名升至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
注重政策引领 厚植互联土壤
强化政策支持。省政府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小微企业轻量级改造、规上企业规模化改造、专精特新企业集成式改造”的转型路径。出台“数字经济13条”“数字经济15条”、5G-A网络建设政策措施,并加以落实。
五年来,共落实省级财政资金7.5亿元,支持数字经济项目1500多个,其中2024年支持项目238个、奖补资金9024万元,2025年支持项目936个,奖补资金超2亿元。
强化供需对接。分市州、分行业开展“数智赋能 建功支点”暨数字化转型宣贯培训与供需对接,组织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120余场,覆盖16个地市、93个园区,推动工业互联网向县域园区落地普及,2025年省级已经举办10场相关培训及供需对接活动。
强化智力支撑。培育了以制造业龙头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联合参与的3家国家级和10家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涵盖电子信息、汽车、钢铁、医药、石化、装备等领域;建立了由101个各行业专家组成的湖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问题提供决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