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花湖“不夜城”:超级枢纽迸发 “超级运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访谈嘉宾 余淼杰 国际经济学会院士、 辽宁大学校长
新发展理念并非阶段性策略
而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底层逻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我们怎么把握“十五五”时期的战略性地位?
余淼杰:“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能否在2035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未来五年至关重要。
“十五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以及十二项战略任务,都服务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十二项战略任务的具体落实过程中,需始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并非阶段性策略,而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底层逻辑: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肌理,绿色是生态基底,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价值归依。
富强,对应着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民主,对应着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发展;文明,对应着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和谐,对应着通过增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产业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美丽,对应着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需要强调的是,富强是强国建设的目标之首,突出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证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我的看法是,应从三个方面发挥好牵引作用:在供给面,着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需求面,着重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在价格面,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针对文明的目标,未来更加强调文化自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两个结合”。在绿色发展上,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已从2019年的15.3%增至2024年底的19.8%,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到“十五五”时期结束时,也就是2030年,可以达到25%,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这是我们需要一直努力的方向。
应对好外部风险挑战的不确定性
目的就是不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受到干扰和破坏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到2035年,我国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十五五”时期将面临哪些风险挑战?如何保持战略定力?
余淼杰:未来五年,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外部的风险挑战。特别是一些国家推行的单边主义、本国优先的狭隘关门主义,这对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都是很大挑战。其次,人口老龄化挑战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中国可以通过发展老年经济、老年产业来逐步缓解冲击,同时通过完善人口政策来应对。
未来五年,中美经贸博弈会长期持续。我个人理解,中美经贸博弈是一场长期的“持久战”。且从长期来看,中国有能力在这场博弈中胜出。
所谓的“持久战”,就是说我们不是“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反制与否,反制到何种程度?归根到底,最后的目标都是要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受到干扰和破坏。
假设中国经济每年以4.5%(可能还不止)的速度增长,美国经济每年以其增速的最高值2.5%增长,按照现在的人民币汇率计算,大约再过十年,也就是到203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可能超过美国,并顺利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我认为,中国完全有底气、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是艰辛的,要为此付出巨大努力。
把握中国经济韧性背后的优势
在得道多助中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这份底气和信心来自哪里?
余淼杰:尽管外部环境风高浪急,中国经济的韧性越发强劲。我个人认为,中国具有五大显著优势。
一是全产业链优势。从供给面看,中国已建成涵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完整工业门类体系,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分类的国家。
中国还具有产业集聚的明显优势。不同国家的分工是一个链条,现在链条在缩短,同时产生产业集聚特征,从价值链的链条性质变成了产业聚集的区域块状的特征。通过产业集聚,中国企业可以“抱团取暖”,降低固定成本,实现规模经济递增。
同时,中国正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制造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端制造业,而是不断向中高端制造业爬升。
另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被放在第一位,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传统产业不能被简单定义为夕阳产业,没有所谓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通过更新夕阳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传统产业也可以变成朝阳产业。
二是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基数带来的市场是巨大的。同时,4亿中等收入群体形成的消费蓝海,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增长引擎。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内贸占GDP的比重,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进一步释放市场红利。
三是显著的人才优势。我国每年有1200万大学毕业生和800万技能人才,构成创新最坚实的人才底座,这一优势全球独有。近年来,中国特别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的红利在不断释放。中国越来越好的发展前景和生态文明,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才前来中国创业。
四是体制机制的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全国“一盘棋”的办事效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能达到公平和效率的动态平衡,可以保证决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五是文化优势。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韧性和凝聚力。中华文明特别强调“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有着胸怀天下的底蕴,而没有排斥他国文明的狭隘关门主义。中国方案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相对于一些国家狭隘的“本国优先”方案,必将“得道多助”。
优势充满活力地生长在中国大地上
在动态演化中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护城河”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优势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筑牢“护城河”中不断展现其作用的。比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是“十五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是否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优势在扎根中国大地的生长过程中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余淼杰:是的。优势不是喊在嘴上的,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体且鲜活地发挥作用的。全会明确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制造强国是根基,目标就是以产品质量的提升夯实强国基础。标准构建是质量提升的关键抓手。质量强国,也是“标准强国”。对于很多新兴领域而言,谁制定标准,就意味着谁掌握了这个领域的话语权。过去,我国在不少领域只是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对标对表国际标准。未来,我国要能够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和引领者。在具体落地过程中,“天上”(航天)、“地上”(交通)和“看不见”的网络,共同服务于实体经济,由此构成了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化框架。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这里面的深层考虑是什么?
余淼杰:创新是第一原动力,包含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创新指的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即图纸阶段,需要大型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专门攻坚。二是从1到N的技术改进,即从图纸到实验室再到产业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工艺的改进。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需要协同推进。
目前来看,从1到N,我国已走在世界的前列,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甚至是绝对优势。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我国依靠完整的产业体系,都可以较快完成这个过程。从0到1,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这个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后发优势比较明显。
很多人都习惯用研发强度来衡量创新能力。“十四五”时期,我国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研发包括研究和发展。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6.91%,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达到13%,有些国家在某些年份甚至达到15%。在原始创新的投入上,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现在,我国更需要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这是必须要补的短板。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我国在这方面补的力度正在加大,呈现活力涌动的气象,既体现了长期主义,又体现了务实主义。
人口基数越大,经济规模就会越大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里统筹好消费和投资的关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二项重点任务的第三项,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关注什么问题?
余淼杰:随着人均收入的提升,人口基数越大,经济规模就会越大。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一定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市场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统筹好消费和投资之间的关系。
过去,我国的内需主要靠投资拉动。在“十五五”时期,要加快培育消费拉动经济的能力,强调消费拉动经济的重要性。消费的规模决定投资的规模,投资的规模决定生产的规模。说到底,消费规模是生产规模的原动力,即需求创造供给。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3万美元,未来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变大。如果我国的物价长期保持稳定,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就会越来越强,以此实现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又反过来创造需求。在“十五五”规划建议里,对此已经有了明确表述,“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中国经济”与“中国人经济”
一字之差背后的大国发展新台阶、新航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积淀,“十五五”时期,我们在对外开放上要把握什么?
余淼杰:未来五年,我们要构建一个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首先,要通过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拉动经济发展。
其次,“十五五”时期,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开放。这意味着,未来我国的开放不是被动的,而是对标对表高水平开放的要求,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
如何做好自主开放工作?一是引进来,二是走出去。在引进外资的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强调“中国经济”,也要强调“中国人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曾提到“浙江人经济”概念,指的是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到处活跃着浙江人。他指出,“浙江经济”立足点在地域,是地区经济的概念,是GDP概念;“浙江人经济”的立足点是人,更多的是文化概念,是GNP概念。“中国经济”强调的是GDP,即国内生产总值;“中国人经济”强调的是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或者说GNI,即国民总收入。形象地说,就是中国企业到国外投资,赚到的利润仍然属于中国企业所有。
还要关注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全会指出,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这四大全球倡议的载体正是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要通过设施、政策、贸易、金融的联通,最终实现民心的相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常少华 整理)
制图 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