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在笔者看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并非空泛的理论,读懂这两个关键词,也就读懂了关乎农民荷包、关乎产业兴衰的硬道理。
政府的“有为”,在于精准滴灌、破除瓶颈。以湖北省当阳市半月镇的柑橘产业为例,在过去,当地农民仅仅能做到理好树、种好果,看天吃饭,对于地里柑橘不足65%的商品率也只能唉声叹气。但近年来,镇政府组织农技专家,通过一场场“板凳课堂”手把手教农民如何防虫增产;又牵线搭桥,通过合作社引进华中农大的顶尖专家团队,建起省级工作站,从土壤改良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护航;再通过外出学习、试点试验等方式,推动水肥一体化这样“硬核”的基础设施普及,让橘子糖分更足、口感更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的就是市场“看不见的手”不愿干、干不了或干不好的事——打造平台、夯实基础、优化环境、守护规则。它像园丁,默默松土、施肥、除虫,为果树茁壮成长扫清障碍,不断改良柑橘品质,将本地柑橘的商品率托举至80%以上。
市场的“有效”,在于灵敏反应、兑现价值。果子种好了,怎么卖?卖给谁?价格如何?这一切都得靠市场完成调控。笔者认为,市场的“有效”应体现在效率和效果两大方面。有效率的市场会在当地果贩、合作社、电商团队的引导下完成自我分级。仍旧以柑橘为例,果径在60mm至70mm之间,表皮光滑无损,颜色均匀的柑橘往往被认为是“好果”,在市场的需求调控下,会以更优的价格流向盒马、奥莱等高端商超;表皮略有瑕疵,但不影响口感的则被认为是“次果”,会以稍逊一筹的价格流入果汁饮料企业;而那些企业不要的“小果”亦有去处,通过果贩的低价收购、厂内的二次加工,它们化身“陈皮”,在药房药店安了家。市场机制的魅力,就在于能把合适的产品识别出来,匹配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价值最大化。资源完成再分配后的效果则可通过农民们的腰包窥见一二,先是分级过程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再加上原本卖不出去的“次果”“小果”也有了销路,农民的腰包自然就鼓了。
在笔者看来,要达成共赢的关键是界限,是各展所长。政府不能越俎代庖去定价、去包销,否则市场信号就乱了;市场也不能放任自流搞无序竞争、假冒伪劣,否则优质产品的价值就会被劣币所稀释。
要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乡村振兴,政府要做的,是当好“守夜人”。一是要筑平台、强筋骨,搭建专家工作站,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完善冷链物流;二是要立规矩、护公平,严格质量监管,保护本地品牌不被冒用,维护公平的交易环境,让诚信经营者不吃亏;三是要兜底线、促共享,通过培训提升农民技能和市场意识,而不是直接下场“指挥战斗”。市场要做的,则是释放活力、驱动创新,让企业能在好环境里稳稳发展。
总而言之,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就像阳光雨露之于庄稼。政府的“有为”,是润物细无声的基础保障和秩序维护;市场的“有效”,是农户劳作的向上动力和价值实现。半月镇的橘农们尝到了甜头,这甜头源于“两只手”的默契配合。“十五五”的画卷已经铺开,唯有继续厘清边界、深化协同,让市场之活水在政府构筑的良渠中奔涌,才能真正浇灌出沃野千里、乡村振兴的富足图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鑫璇(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团队、半月镇人民政府)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