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熊星星 饶纯武
车行在乡间小路,高新华指着窗外连绵的田地,语气里满是自豪:“这是我的”“这是我的”“这也是我的”。谁能想到,这些丰收在望的稻田,几年前还是一片片长满灌木和杂树的抛荒地。车停在水田边,8000只绍兴麻鸭正在田间嬉戏。高新华看着它们在水稻间欢快穿梭,笑得眯起眼睛:“可爱吧?”
这位58岁的浠水县团陂镇农民,用10年时间在15个行政村开垦抛荒地2700亩,成为全县闻名的“灭荒冠军”。从放鸭娃到“鸭司令”,再到如今的种粮大户,高新华用敢想敢干的劲头和灵活的商业头脑,蹚出了一条生态循环的种养新路。
高新华与鸭子的缘分已经延续50年。8岁那年,他跟着父辈成了放鸭娃,从最初的50只,到如今的1万只规模,他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养殖经。去年他出售散养麻鸭5万多公斤,每公斤价格比圈养鸭高出10元。规模扩大后,鸭群的“口粮”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让鸭群填饱肚子,他常用货车将鸭群运至周边县市,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放鸭,而周边大量水稻田却长期荒芜。高新华灵机一动:何不将这些抛荒地复耕种上水稻?既能让荒田变粮仓,还能解决鸭群的“口粮”问题!
2015年,他的灭荒行动从倒旗河村付家畈开始。这片60多亩的水田因山洪暴发被毁,沙丘有一人多高,坑洼深达一米,抛荒已有七八年。高新华凭着一股子韧劲,平整田地、重砌田埂、修建道路,硬是把这片荒地变成良田。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2017年,他在倒旗河村500亩抛荒地里挖起灌木,支付挖机费17万元;2022至2023年,他在本村林树冲将道路从1米拓宽至3米,从田间挖起直径超过40厘米的柳树,又复耕近200亩稻田。
“鸭司令”擅长灭荒的消息不胫而走,周边村子连番邀请。高新华来者不拒,接连与周边村委会签订协议,将一片片荒地改造成良田。他的水稻种植版图不断扩展,从高坳村到五峰坳村,从江堰村到脱甲岭村,到处都有他开垦的田地。2024年,因整治抛荒地复耕业绩突出,他成为全县“灭荒冠军”,获得县农业农村局10万元奖励。
面对复垦中的难题,高新华总能用创新的办法解决。最让他头疼的是约100亩“笨田”,这些冷浸田地势低洼,农机具无法作业。他尝试用机耕船,结果船头翘起,泥水倒灌;改用挖掘机,又频频陷入淤泥。关键时刻,他的鸭群派上了大用场。他让鸭群进驻这些难以收割的笨田,笨田直接成了鸭群的“食堂”。“今年已销售稻谷100多万公斤,种植水稻不赚钱,利润全在鸭身上。”高新华笑着说。
团陂镇地处丘陵地带,七分山三分田,耕地分散,高新华的“稻田鸭”模式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他的鸭群不仅是“除草机”,还是“施肥机”——鸭粪直接还田,减少化肥使用;鸭子捕食害虫,减少农药投放。这种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提升了产品价值。
立冬刚过,高新华站在田埂上,望着在稻田里嬉戏的鸭群,脸上洋溢着乐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