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绿染鄂北关

11月13日,广水市中华山林场深处,杉木与栎木交织。一声清越的啼鸣划破寂静,护林员陈文杰循声望去,一只雄性白冠长尾雉振翅而起,在林间划出一道华丽的弧线。

白冠长尾雉展翅飞翔

这珍贵的“林中精灵”,如今已是这里常见的“住户”,种群数量从十年前的500余只增至1300余只。

它的归来,印证着一片土地的重生。

近十年来,广水市林业建设者矢志不渝,一场“扩绿、护绿、兴绿”的攻坚战从未停歇。

十年间,广水市累计投入资金1.89亿元,完成人工造林34.29万亩,让绿色重新成为这片土地的底色。

据广水市2024年林业资源数据显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2%,森林蓄积量达735.63万立方米,同比稳步增长。

荒山披“绿袍”

“广水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雨稀少、十年九旱,造林难度大。”广水市林业局局长冯章辉道出了昔日困境。

干旱的气候、分散的地块、艰巨的管护,曾让造林成活率徘徊不前。

挑战在前,必有新路。广水市创新推出“规模化种植+机械化整地+优质化育苗+精细化管护”模式,一套组合拳,让造林成效大幅提升。

据统计,过去10年,全市培育了50余家专业造林公司、合作社,累计投入资金1.89亿元,完成了34.29万亩人工造林。

十里街道观音村的变化,最有说服力。

“以前,全村八成以上是荒山,‘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态!”村党支部书记熊永俊望着漫山遍野的果树,感慨万千。如今,该村先后获得“国家森林乡村”“湖北省绿色示范村”等荣誉,发展起种植养殖合作社8个、开办农家乐12家,家庭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观音村连绵起伏的山坡上,月季花竞相绽放。

将镜头从观音村拉远,一幅更大的全民植绿图正在广水大地展开:在这里,绿色成了全民行动。借助“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320余万人次走进义务植树基地,为广水栽下650余万株新绿,守护着鄂北大地。

林海筑“屏障”

扩绿不易,护绿更难。34.29万亩林海如何从“种得活”走向“长得好”?

近年来,广水以铁腕护绿。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全面完善林地使用、林木采伐及生态修复等工作举措,形成管理闭环。

护的是木,是静默。在三潭风景区“中华第一青檀园”,超1万株野生青檀蔚然成林,林中最醒目的“青檀王”,树龄已超千年,树径近1米,全国罕见。

迎的是鸟,是生机。在中华山鸟类自然保护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冠鹃隼、赤腹鹰等珍稀鸟类频繁现身,“珍禽图鉴”不断扩容,许多鸟类已在此筑巢繁衍,从匆匆“过客”变成了“常住居民”。

目前,广水以三潭、中华山为核心,持续织密全域森林保护网,划定林地保有量174.88万亩,落实天然林公益林管护面积80.58万亩,为994株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呵护着此方家园。

林下生“金山”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广水的答案,藏在一朵菇和一颗油茶果里。

依托“中国香菇之乡”的底蕴,郝店镇关店村将昔日资源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创新“村户共建、链式增值”模式,推动花菇产业迈向新高度。

“现在统一技术、统一品牌,我们种得更安心,收入也更有保障。去年我家靠种花菇,增收十多万元!”种植大户曹猛说。通过注册“飞客三菇”品牌,产品溢价显著提升,一个香菇菌棒卖到98元,并在第17届义乌国际森博会上荣获金奖。

关店村香菇种植基地,一簇簇香菇从菌棒上探出“脑袋”。

在吴店镇双岗村,连绵的油茶园不仅是村民眼中的“致富林”,也是一道“生态屏障”。该村集中流转盘活了闲置林地,积极发展油茶产业,通过优化林种结构,未雨绸缪防范潜在病害风险。截至目前,全村油茶种植面积3200亩,带动了118户村民参与,亩均收益约1200元。

2024年,广水林业总产值再创新高,达56.43亿元,同比增长10%。从荒山植树的“扩绿”蝶变,到青檀珍禽的“护绿”成效,再到产业富民的“兴绿”答卷,广水用实践书写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这座鄂北城市,正稳步走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让绿色福祉惠及更多群众。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高晓涵 余鑫 黄梅 李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绿染鄂北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