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1至8月全省新增社会融资8000亿元

数据显示,受一系列金融改革创新带动,1至8月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8305亿元,同比多了813亿元。截至9月末,湖北省各项贷款余额跃居中部第一,达到9.35万亿元,同比增长7.5%,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直接融资持续扩面增量,越来越多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发行债券和ABS、REITs等方式实现资产证券化。1至9月,全省直接融资规模(不含地方政府债券)5728.2亿元,全省公司债、企业债发行规模同比增长79.26%。

补齐从“0到1”短板,实现“创投+产投”双轮驱动

11月,在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当代科技园内,武汉市太紫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正在聚焦半导体光刻工艺紧张忙碌,这家成立一年多的初创公司,依托“实验室成果”闯入市场,楚天凤鸣基金团队起到了重要作用。

去年4月,在华中科技大学与长江产业集团联合主办的“创投进高校”活动上,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朱明强教授团队的光刻胶项目备受关注。楚天凤鸣基金团队从核心专利归属、生产模式、下游对接、财务规划、融资方案等方面给该项目提供了专业建议。5月,武汉市太紫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顺利注册,推动技术迈出实验室。

过去,初创项目因风险高、前景难测,常被投资机构视为“烫手山芋”,鲜有基金敢于涉足。然而,“从0到1”的突破,恰恰是新兴产业能否破茧成蝶、引领未来的关键一跃。

今年6月以来,我省以“创投+产投”双轮驱动为引擎,构建起覆盖创新全链条的基金矩阵。依托楚天凤鸣科创母基金,精准锚定“从0到1”的原始创新阶段,联合武汉大学等高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种子基金,让实验室的“金种子”破土而出;同时,与武汉、襄阳、宜昌等市及江城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共建区域性、行业性科创种子基金,打通从技术到市场的“最初一公里”。

眼下,政府种子基金进大赛、进高校、进科研院所、进市州等“四进”活动,“长江路演厅”“光谷青苗汇”等投资路演活动已经成为常态,推动基金与项目精准对接。楚天凤鸣事业部总经理李磊介绍,各高校种子基金已经与潜在项目进行沟通对接,后续将陆续落地,让更多实验室里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构建聚焦科技创新、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截至9月末,省引导基金参股设立基金23只、总规模924亿元。此外,作为耐心资本的AIC股权投资基金,目前全省已实际落地6只,总规模66亿元,已投资4个项目,合计5亿元。据了解,上述基金将极大推动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万亿级产业加快发展,培育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增长动能。

依靠信用就能贷款,三项信用贷款发放突破1300亿元

武汉盛为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5月,坐落于武汉光谷,是国内首家专业提供光通信和光传感领域中高端芯片后端工艺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今年9月企业融资遇到困难。基于双方之前的合作,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为其推荐了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不到1小时,企业就在湖北科创智慧大脑平台填写完基础信息,信用评级为A,当天就收到1000万元贷款。

“这是从申请到放贷最快的一次。”武汉盛为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德明说,1000万三年期,正好匹配企业研发—推向市场—回款周期,新的研发产品将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

今年上半年,聚焦缓解28.5万户科技企业、20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1900多万农民群体融资难、融资贵,湖北推出了基于纯信用评价授信的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农民个人和农村资产信用价值贷款改革。改革推出以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银行因地制宜,积极参与。

来自省委金融办的综合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各合作银行共发放三项信用贷款1345.12亿元。其中,发放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849.82亿元、服务企业15721家;发放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21532笔、484.27亿元;发放“两农”信用贷款2586笔、11.03亿元。

信用价值贷款,核心是价值评估是否可靠。“过去,商业银行也有自己的评估体系,但是种类繁多,不够系统不够全面。”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有关负责人说,这一轮改革,政府“画像”为银行提供了更多的有效参考信息。

此外,其他信贷创新也层出不穷:聚焦长江绿色航运,武汉农商行在全省率先推出基于信用评价的“绿色船舶贷”,破解航运企业“造新船、买新船”的资金难;在湖北银行,该行依托支农支小再贷款专用额度,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联合推出种苗伙伴贷,旨在解决初创科技企业“0到1”阶段的融资难题……

重塑企业挂牌上市服务体系,禾元生物成为科创板成长层首批新注册发行企业

10月28日,黄浦江畔的锣声激荡,科创板的澎湃心跳随之共鸣。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批过会企业的身份,正式登陆资本市场,这也是我省第154家境内上市公司。

2013年,禾元生物还处于初创期。当时,其革命性的“稻米造血”技术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企业没有收入来源,持续的研发投入却刻不容缓。

武汉农商行光谷分行科技金融团队便突破传统信贷路径,创新性地以专利权质押方式为禾元生物发放了1000万元贷款。

今年,面对证监会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机遇。省市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帮助企业清单化解决具体难题。

“比如,上市过程中合规证明的开具涉及多部门,在省委金融办、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的帮助下,这些手续都很便捷。”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有了企业上市专项会商和管委会服务专班,禾元生物才能顺利上市。

今年以来,湖北出台了《新形势下重塑企业挂牌上市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完善企业上市专项会商和绿色通道制度,健全价值发现、规范培育、融资对接、上市护航全链条服务机制。

截至目前,全省上市公司193家(境内154家、境外39家),境内外上市在审企业18家,省级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企业1355家,形成了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新格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1至8月全省新增社会融资8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