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王欣 通讯员 程爱华 聂杰杰
11月8日,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睡虎地秦简出土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在“秦简圣地”云梦举行。国内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云集,就以睡虎地秦简为代表的古代简牍的保护、研究、活化利用展开深入探讨,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
沉睡两千载 一醒惊天下人
50年前,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震动了考古界,首次揭开了秦代律法的神秘面纱。
陈振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海冰摄)
著名考古学家、睡虎地秦简发掘者陈振裕对1975年12月的发掘现场至今仍记忆犹新,他接受采访时称:“当睡虎地11号秦墓的椁盖板被缓缓揭开时,赫然发现竹简从墓主头部右侧到腹部、脚部都堆得满满的,数量之多远超预期,现场人员无比震惊、激动。”
这批秦简经清理共1155枚及80余枚残片,总字数近四万,数量庞大,保存完整,内容丰富,被誉为“法史宝库”“秦文化百科全书”。
整理小组在整理研究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海冰翻拍)
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在开幕式上称,从《秦律十八种》到《效律》,从《秦律杂抄》到《法律答问》,从《封诊式》到《为吏之道》,这批写于战国末至秦始皇时期的简牍,填补了传世文献中秦律细节的空白,完整呈现了秦代法律体系的细密严谨,为理解“百代皆行秦政法”的历史逻辑提供了最直接的实物证据。
新中国法制史学奠基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在书面致辞中称,“睡虎地秦简是世界级瑰宝,值得珍视”。他表示,作为中国法制史的教师,每逢讲到秦朝法制时,深感资料匮乏,对于司马迁所说“秦皆有法式”颇为不解。云梦秦简的出土,为研究秦朝法律制度提供了翔实的佐证材料,其丰富内容与当时所能达到的先进性引起世界学者的轰动。优秀的中华法制文明更为世人所景仰,其价值的确震古烁今。
“中华民族曾以优越的法文化
长期滋润过东方世界”
观众在展厅拍照留念(通讯员聂杰杰摄)
云梦睡虎地秦简揭示的秦法体系为中国大一统奠基,其门类谨严的律文、问答释律的体例、以例解法的智慧,为汉唐律典铺就了道路。云梦县博物馆讲解员举例介绍称,《秦律十八种·田律》被视作“中国最早的环保法”,体现了远在秦代人们便已具备尊重自然规律、避免过度捕捞与狩猎的可贵认知,蕴含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观。这一观念在后世得以延续,同在云梦出土的睡虎地汉简《旁律》中有内容极为相近的律文,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律法维度的“汉承秦制”。
睡虎地考古遗址中心律法馆展板展示了张晋藩的研究观点:云梦睡虎地秦简与西方法兰克福法典,都是早期封建性质的法典,但却早了1000多年。云梦秦简里所载的秦律,已形成体系,相当完备,代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法制文明。
睡虎地秦简于2017年入选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并最终入选《国家宝藏》特展的九件国宝之一。张晋藩曾参与当时相关节目的录制工作,他在入选词中称:“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再次证明了中华民族曾经以优越的法文化,长期滋润过东方世界。”
冷门绝学正在荆楚大地上发扬光大
在睡虎地考古遗址参观的青少年(通讯员周亚雄摄)
睡虎地秦简包罗万象,创下多个之最——中华法系之源、最早的官员从政准则、最早的传染病防治法、最早的刑事侦查和法医记录、最早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当日,在云梦县博物馆、云梦县睡虎地考古遗址中心相关展厅,参加活动的嘉宾在简牍墨迹与数字影像交织的空间中,感受秦律木牍的千年智慧与现代诠释。
《法律答问》用100多个案例对秦律进行解释,其中讲到,盗贼在街上伤人,旁边的人,只要在百步以内不救援,就要受处罚,这是法律对“见义勇为”的强制性要求;《为吏之道》是当时官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明确规定了官吏有“五善”“五失”……有观众配合释文和译文仔细欣赏简牍,不由得感慨:“秦汉简牍蕴含的法律精神润泽千年,至今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云梦县睡虎地考古遗址,浙江科技大学副教授夏利亚女士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她是秦简研究者,就睡虎地秦简曾发表过著述,“再次来到秦简圣地,依然心潮澎湃。”
据介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一年来,省、市、县共同推动秦简保护、研究与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睡虎地秦简普及本》出版,博物馆新馆的升级让文物“活起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简牍“动起来”,青少年研学活动的开展让历史“热起来”……简牍研究这个冷门绝学,正在荆楚大地上发扬光大。
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睡虎地秦简出土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开幕式现场
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睡虎地秦简出土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由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湖北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湖北省法学会、湖北省文旅厅(湖北省文物局)、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孝感市委市政府、云梦县委县政府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