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警用无人机战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然 通讯员 陈善文 黄若灵
一支让犯罪嫌疑人“无处遁形”、让走失群众“快速回家”的无人机战队,如今已成为武昌古城低空治安防控的“硬核力量”。11月8日,从武汉警方获悉,这支今年8月才成立的“空中卫士”,已协助破获多起案件、找回数十名走失人员。
优中选优跨警种组建
“全分局40多人报名,最后只选拔了6名队员。”谈及战队组建,武昌警用无人机战队负责人陈昶霖的话道出了选拔的严格。这支6人队伍采用“4警2辅”配置,队员分别来自禁毒、交通以及派出所等基层实战单位。不同警种的工作经历,让队员们在应对走失搜救、案件侦查、大型活动安保等不同任务时,能快速切换思路、精准对接需求。
“侦查时,城市要注意高层建筑、高架、电线等复杂环境;大型活动时,要注意人群密集、信号拥挤区域高效处置。”在湖北大学训练场上,陈昶霖带着队员反复打磨“复杂环境侦查”“移动目标跟踪”等核心科目。作为全省首批探索“隐蔽式移动侦查车载无人机平台”应用的公安队伍,他们创新打造伪装式移动作战平台,实现“A点起飞、B点降落”,两架无人机即可实现对移动对象循环监控的灵活部署,完美适配武昌古城老巷多、建筑密集的复杂环境。
目前,战队全员持有CAAC民航执照,配备了多型号无人机,搭载探照灯、喊话器、信号中继站等设备。从“会操作”到“精操控”,从“单一飞行”到“全链条作战”,技能与装备的双重提升,让战队构建起“空中侦查+地面处置”的闭环体系。
武昌警用无人机追踪地面情况。
政企警校联动织密低空防线
“国庆期间,我们和‘红色飞手联盟’的志愿飞手一起进行空中巡逻,辖区内的黄鹤楼、户部巷、长江大桥、昙华林等人流密集区域同时实现全覆盖。”战队队员口中的“红色飞手联盟”,联合了警校以及小鹤科技、纵横天地等无人机企业的志愿者飞手,在重大节假日、大型活动期间,他们在警方指导下协同开展空中巡逻,共同防范低空风险。
“武昌卫翼提醒您!注意脚下,请勿拥挤。”今年9月12日长江艺术季开幕式,23.8万名市民游客聚集在武昌江滩观看烟火盛会,为保障沿江区域观影市民的安全,活动当天战队全员出动。
因核心区域江堤有多处斜面,无人机便打开探照灯并喊话提醒市民注意脚下。活动结束后,无人机又化身“空中向导”,用热成像镜头拍摄人流热力图,为现场指挥部提供人流量监测与引导依据。在6个疏散通道上空,无人机循环播报疏散路线,引导市民有序离开。原本预计40分钟的疏散过程,仅用25分钟就完成。
此外,在武昌区经济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局的牵头下,战队还主动走访辖区内生产销售无人机的企业,以及医院、环保、城管等单位,了解各领域对无人机应用的需求,为后续拓展无人机在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积累了一手资料。
武昌公安利用无人机协助寻回迷失老人。
寻人平均时长缩短至20分钟
“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了,太谢谢你们了!”10月3日中午,河南游客杨先生的75岁外公在黄鹤楼走失。通过“民生警情快速响应机制”,队员杨天翼操控无人机从武昌公安分局楼顶起飞,3分钟快速抵达监控视频最后一个点位,并沿武珞路向南搜寻,最终在武珞路天桥处发现老人。无人机引导地面警力同步跟进,仅用半小时就帮老人与家人团聚。
自战队成立以来,类似的暖心场景不断上演,仅成立首月就找回10余名走失人员,如今寻人平均时长已缩短至20分钟,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3倍。
在警务实效方面,战队同样表现亮眼。10月12日下午,队员操控无人机在百米高空锁定嫌疑人车辆,两架无人机交替换电、接力跟踪,全程记录交易轨迹证据,最终协助地面警力现场抓获3名嫌疑人,人赃俱获。
针对中心城区日常警情和迷失人员等民生警情,战队提炼出“无人机+城市视频”空地一体快速处置战法,解决城区地面警力因堵车难以快速到达的问题,飞手从空中快速发现目标、跟随目标,为地面警力实时提供最新位置。最近一次抓捕行动中,从无人机升空到嫌疑人落网,全程不过几分钟。今年8月成立以来,已协助破获盗窃等案件23起。
武昌公安无人机战队用一次次实战证明,这支“空中鹰眼”正以科技为翼,为武昌古城筑起一道全天候、无死角的安全屏障,让“科技赋能警务”的成果惠及市民和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