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资讯网 海纳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东湖评论:三问叩初心,清贫账本上的丰收密码

五峰的群山在2025年10月末蒙上了一层薄霜。当88岁的罗官章在牛庄乡的土坯房里合上双眼时,他工资卡上的余额定格在38.83元。这个数字,与牛庄乡年产7500万元的天麻产业形成强烈反差,却恰恰印证了一位老党员用毕生心血浇灌出的“丰收密码”。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赛中,总有人把根扎进泥土,用生命丈量理想的厚度。

罗官章,这位将一生奉献给山乡的“天麻书记”,留下的精神远非他清贫的物质财富可以衡量,他的精神有力地支撑着这片土地,也向我们发出叩问:他留下了什么?我们又该传承什么?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奋斗姿态?

他留下了什么?绝不仅仅是记录产业增长、收入翻番的亮眼数字,更是一种扎根泥土、破局开路的实干精神与为民情怀。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退休后,他本可安享晚年,却选择重返故土牛庄乡,将“退休”变成新的“上岗”,从“副县级”到“土专家”。怀揣“山里人不脱贫,就是党员干部失职”的朴素信念,他奔走于海拔千米的山路,自费考察适合高寒山区的产业;他蹲守在潮湿的棚屋里钻研天麻有性繁殖技术,即便在一次实验中失去两根手指,也未曾停下脚步。正是这份“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让他带领乡亲们种下脱贫的“金种子”,让曾经的“穷山窝”长出“金疙瘩”。他的身影永远出现在矛盾最集中的田间地头、群众最需要的时刻,沾满泥巴的裤腿、与老乡围炉夜话的剪影,构成了一名基层村官最动人的画像。他留下的,是一个共产党人用生命践行的铮铮誓言。

我们传承什么?正是这份“心中装着群众,脚下沾满泥土”的赤子之心与奋斗基因。罗官章的故事并非尘封的往事,而是一面映照当下的明镜。今天,新一代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们循着“老书记”的足迹,将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把政策语言转化为家常俚语,用心用情解决村民“急难愁盼”的问题。他们或许不再需要像当年那样筚路蓝缕地寻找产业基础,却面临着让特色产业更优、产业链更长、集体经济更强的时代课题。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精神的接续。是传承他“把群众当亲人”的温度,始终与人民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传承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锐气,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乡村产业、改善人居环境的硬仗中勇于创新;是传承他“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甘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一任接着一任干,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新时代需要什么?需要千千万万个罗官章式的奋斗者,需要将这种精神内核与时代要求深度融合,迸发新的实践伟力。当下的乡村舞台更广阔,挑战也更复杂:不仅需要“一头汗、两腿泥”的实干,还要具备运用数字工具、驾驭市场经济、引领绿色发展的智慧;不仅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还要培育文明乡风、提升治理效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项系统工程中,我们尤其需要他那种“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敲,将蓝图化为现实;需要他那种“老黄牛”品格,默默耕耘,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凡业绩。

时光流淌,精神永存。罗官章用一生的坚守与奋斗,在武陵山深处竖起一座不朽丰碑。这座丰碑提醒我们勿忘来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最好的纪念就是让“官章精神”在广袤田野生生不息。让更多“新农人”、“兴农人”如种子般深扎泥土,在时代的春天里,用奋斗的生命丈量乡村全面振兴的理想厚度,续写更多“山乡巨变”的动人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惠超(武汉市洪山区“新声洪亮”团队、洪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责编:沈素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海纳资讯网 » 东湖评论:三问叩初心,清贫账本上的丰收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