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学食堂上架999元一只的帝王蟹,网友晒图后迅速引发热议。有人为食堂“接地气的高端服务”点赞,觉得花更少钱就能在校园里尝鲜很划算;也有人质疑高校食堂该守着“平价初心”,卖这么贵的海鲜是鼓励学生乱花钱。其实这场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只能卖便宜菜”或“不能卖贵菜”的单选题,而是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看待今天高校食堂的功能。除了“一荤一素十几元管饱”的餐食供给,能否在保障公益的同时,给学生多一种选择?
很多人对高校食堂的印象还停留在“大锅菜、低价位”的过去,觉得食堂就该服务大多数学生的基本需求,一旦出现高价菜品,就是偏离了公益属性。但是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早已不是“千人一面”,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消费需求也必然有差异。有的学生可能更在意每餐的性价比,有的学生偶尔想和同学聚餐尝鲜,这些需求本就没有高低之分。南大食堂推出帝王蟹的同时,也保留着10元一个的生蚝、40元一斤的沙虾,平价菜窗口没减、分量没少、口味没变。这种“基本需求管够,个性需求满足”的思路,恰恰是考虑到了每个学生的多元需求和消费选择,这才是校园服务该有的温度。

再说“鼓励高消费”的质疑,其实有点杞人忧天。999元一只的帝王蟹,对每月生活费大多在1700元左右的学生来说,显然不是日常消费选项。食堂卖帝王蟹,不是逼着学生买,而是给有需求的学生提供一个更靠谱的选择。比起校外餐厅可能存在的“缺斤短两”“过度加工”,食堂的食材新鲜度、价格透明度都更有保障。真正的理性消费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消费能力有多大”,而不是简单地把高价菜品挡在校园门外。
更值得关注的是,南大食堂卖帝王蟹,背后是高校后勤服务从“我做什么你吃什么”的供给侧思维,转向“你要什么我做什么”的需求侧思维。过去很多校园食堂,菜品更新慢、口味单一,学生宁愿花更多钱点外卖果腹。现在食堂主动调研学生需求,推出包括海鲜在内的多样化菜品,本质是在和校外餐饮竞争,倒逼自身提升服务质量。但这里必须划出一条红线,后勤服务升级可以灵活,但不能丢了“公益底色”。如果食堂为了卖高价海鲜,减少平价菜窗口、降低平价菜质量,那就是真的跑偏了;可如果只是在保障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多添几个特色选项,这样的升级就该被认可。
今天的高校服务,该如何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无论是食堂餐饮、宿舍条件,还是其他后勤保障,都不该用单一标准来衡量。毕竟,高校培养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而一个能尊重多元需求、平衡公平与个性的校园环境,才能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在现实中做出理性选择,如何在差异中找到平衡。这或许比纠结一只帝王蟹该不该出现在食堂,更有育人的意义。(段智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