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绝子”“包的”“破防”等等一系列网络热梗,已逐渐成为如今中小学生口中和笔下的套路。如果要求他们脱离热梗进行表达时,他们便陷入困境。这背后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匮乏,更让我们认识到新一代孩子的思维深度与表达能力正在逐渐被侵蚀。
网络热梗的泛滥严重侵蚀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网络热梗多用简短、有趣、直白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情境。例如,一句“我破防了”代替潸然泪下、百感交集、热泪盈眶的情绪变化,这样一词多用的模糊性,看似直截了当,但却牺牲了语言表达的精准和深度。另外,热梗往往通过搞笑、反讽、夸张的方式将严肃的话题“段子化”,是以削弱孩子对严肃话题的精密思维深度为代价的。例如,他们常常会用“躺平”“摆烂”的梗回避对问题根源的挖掘和思考。长此以往,孩子逐渐失去了用精准词汇刻画内心、描述世界的积极性,也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从而导致语言表达和深度思考的双重退化。
反观规范的汉语表达,往往精妙绝伦、意蕴丰富,在阐释深刻道理的同时又实现情感的层层递进和深度共鸣。眼下,央视网、央视新闻、新华社等诸多官方媒体纷纷倡导,除了“网络热梗”,我们还有瑰丽的成语和诗句。例如,除了“包的”,我们可以用万无一失、胸有成竹、稳操胜券、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来表达坚定;面对美景,除了“绝绝子”,我们可以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来描述灵动的美景;夸人厉害,除了“666”,用出类拔萃、卓尔不群、才华横溢更显真诚与智慧。字字不提好,却又句句都是好,这些历经千年的文字不仅能精准传达意境,更是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刻记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汉语文化的魅力所吸引,掀起一波“汉语潮”。在汉语逐渐被全世界珍视的今天,我们的中国孩子又怎能甘于迷失在网络热梗的贫瘠荒漠中。
引导孩子摆脱热梗“好好说话”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语言表达环境。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做“好好说话”的榜样,从自身杜绝“语言懒汉”的思维,有意识地使用丰富、准确的语言与孩子交流。面对孩子脱口而出的“绝绝子”,我们不妨耐心追问绝在哪里?引导孩子精细化思考和描述。同时,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储备,滋养孩子的思维之树,帮助他们跳出网络热梗的桎梏,激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学校作为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表达能力的重要场所,可以将演讲、辩论、课本剧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定期举办朗诵比赛、主题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表达能力,激发表达兴趣。官方媒体更要多制作主持人大赛、中国诗词大会等优质的语言文化类节目,为孩子树立起语言表达的崇高标杆,激发他们对规范表达的追求,帮助他们从“能说”到“会说”。
“好好说话”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根基。帮助孩子彻底摆脱“网络热梗”侵蚀,回归健康积极的语言环境,成长为语言丰富、思想深刻、文化自信的下一代,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媛媛(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团队、坝陵街道办事处)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