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肖珺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角度看,系统性变革通常旨在回应两类问题:针对社会发展中已然涌现的结构性矛盾和风险,通过系统整体设计实现系统性重塑;面对高度不确定的复杂问题所引发的异质性博弈,通过系统集成强化协同稳定体系。系统性变革不是短期阶段性局部实践,而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整体性重构。
就中国社会而言,“深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的战略任务之一。其目标显然不仅关涉主流媒体自身的改革发展问题,而是落子谋全局。十多年来,新时代媒体融合创新实践已在媒介组织调整、数智技术迭代、内容生产创意、融合记者转型、社会治理嵌入、国际传播突围等多个方面取得进展,但仍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存在明显差距。
当前,系统性变革面临用户出现的新闻回避、倦怠和排斥等行为转变,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普及带来的技术融合压力,优质内容供给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消费类平台成为新兴舆论场,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等挑战。回应挑战,应着力倡导和加强开放式创新。
媒介作为开放式的公共场域,既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广泛连接社会不同子系统的融合入口。作为一种信息交流、事实传达、对话交往、意义生成和价值汇聚的中介和通道,媒介是不同社会制度中联结、协调和生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必要节点,并逐渐演变为人类社会共在之“绿洲”。开放式创新旨在建立一种与媒介共生的共享、共有、共创的韧性生态系统,通过支撑和激励人—机—人多重传播主体之间的创造性生产和持续交互实现物质、文化、意涵和制度的总体进步。
尤其重要的是,系统性变革应通过开放式创新重建与广大公众的对话沟通和情感交流,提升社会信任和凝聚力。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新闻传播“在人民和人民的日报之间连续、热烈的相互作用”的主张延续到数字交往语境中,我们应该秉持,将心中有热爱、脚下有泥土地,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作为开放式创新的实践基础。但令人失望的是,当下不少新闻是“网络爆料、媒体跑腿”的简易“产品”,甚至将AI模拟社会真实视为新闻替代品,它们不再是新闻工作者亲自在场、深入调查、事实核验、探索真理的作品。甚或出现主流媒体陷入追逐热点、崇尚“爆款”的影响力幻觉中。推进系统性变革中,若不能通过开放式创新真正地、深入地连接大众,激发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系统性变革恐会导致新的封闭。
开放式创新需将系统观念视为系统性变革的基础思想和工作方法。媒介兼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也是再现和协调政府、市场和公众相互作用的社会建构力量。德国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在其极具影响的社会系统理论中,曾将沟通理论与系统理论、进化理论整合在一起。他认为,媒介“将不可能的沟通转化为可能的”,沟通作为社会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可实现差异性系统/环境之间的意义传递,进而推动社会文化的进化。
深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需行棋观大势。开放和协同是系统性变革的前提,可立足媒介自身的连接性、包容性、对话性的开放特质,创新与大众连接、面向人民之问、寻求公共利益的高质量发展,将新型主流媒体锻造为高水平社会治理的信息中枢和行动空间。同时,系统性变革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气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走出技术主导或市场主导或控制主导的路径偏向。(作者肖珺为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