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能力赤字”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潜在风险。如何消除党员干部“能力赤字”问题,既考验着组织部门的功底,更关系着事业发展的成效。
避免和消除“能力赤字”,首要在于精准识别问题,靶向发力。这既是对各级组织部门育才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干部队伍建设科学性的检验。宜昌市远安县大力推行“一线淬炼”工程,把干部放到乡村振兴、应急处突等急难险重一线,通过实战化拉练和“短平快”专题培训,针对防汛、产业发展等暴露的能力短板即时补课,节约培训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培训实效,一批年轻干部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这些实践表明,只有坚决砍掉能力提升中的“大水漫灌”和形式主义,精准识别短板、靶向施策,才能有力保障干部能力升级,使干部的“能力赤字”真正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服务效能”,展现科学育才的务实本色。
将能力提升常态化、长效化,必须依靠严密、管用的制度体系。这不仅是为了防范能力退化,更是为了从源头上构建干部成长的长效机制,确保队伍能力持续优化。黄冈市探索“干部能力动态评估机制”,根据工作任务变化和干部实绩动态调整培训计划,避免“一刀切”和资源浪费,同时推行“导师帮带制”“数字赋能攻坚小组”等模式,建立能力提升“共享池”,有效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也为干部成长提供了多元平台。襄阳市创新实施“民生实事领办机制”,通过市县级以上领导班子成员每人领办民生实事项目的方式,解决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让支点建设的成果更实在地惠及千家万户。制度的“笼子”扎得越紧,能力提升路径就越优化,干部成长也越规范。这警示我们,必须持续完善培训管理、考核激励、跟踪问效等各项制度,强化机制约束,让能力提升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成为干部队伍建设的坚固基石。
“能力赤字”能否消除,关键看实干。要将外部机制约束内化为干部主动学习、提升本领的行动自觉。各地将能力提升与作风建设深度融合,引导干部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十堰市张湾区将干部参与一线项目、解决群众难题等纳入考核,树立鲜明实干导向;恩施州来凤县在乡村振兴中避免“纸上谈兵”,组织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调研学习,巧妙运用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既提升了干部专业能力又带动了农民增收,保留乡愁的同时实现了能力与发展的双赢。潜江市以“六大行动”为总抓手,奏响思想革新、实战淬炼、严管厚爱“三重奏”。选派干部到先进地区取经,转化为本土化实战经验。推动干部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交流任职,打破岗位壁垒,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干部。突出“重实干、重实绩”,激励更多干部走进群众。
从湖北各地的实践来看,破解“能力赤字”已形成“省级统筹、市县联动、多元创新”的良好格局,问题导向鲜明、机制创新突出、实践特色浓厚、成效导向明确。“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广大干部更需要将能力提升最终落脚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上,只有实现了干部成长与事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才能奏响时代奋进的最强音,绘就民族复兴的壮丽画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万欣(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