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下移、资源下投、力量下沉。
作为最贴近民心的前沿阵地,武汉市江夏法院以人民法庭的迭代升级夯实根基,以审判机制的创新优化服务,以多元力量的联动共治凝聚合力,将新时代“枫桥经验”精准滴灌至城乡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推动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以坚实的法治力量绘就了一幅基层善治的“江夏方案”新画卷。
基层特色法庭拔节生长
隔壁是社区、过河是村庄、走近是厂区,人民法庭就坐落于这样的烟火人间。
四年间,江夏法院因地制宜,扎根沃土,先后启用三座新的人民法庭,一批富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群众赞誉的新时代专业化人民法庭延伸至街道、乡镇、园区,成为一道道亮丽的“解纷线”。
“‘新庭首案’就审理长江非法捕捞,这既是我们的决心,也是我们的承诺。”今年8月,随着法槌在金口人民法庭新址庄严落下,一起长江非法捕捞案在此开庭审理,标志着这座刚刚启用的人民法庭正式肩负起全区涉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的重任。新法庭将生态司法作为核心使命,以良好开局,为长江母亲河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
今年1月,经济开发区人民法庭正式揭牌运行。作为专业化“商事法庭”,它专门审理合同、公司、保险票据等纠纷,为庙山、藏龙岛等园区企业提供“家门口”的专业解纷服务,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护航舰”。
时间回溯至三年前。2022年9月,服务近40年的五里界人民法庭从486平方米的老旧小楼蝶变为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智慧法庭。新法庭更挂牌设立为全市首个“环境资源法庭”,成为特色化建设的标杆,为梁子湖、汤逊湖等重要水域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如今,江夏法院“1+6”审判资源布局全面成型,每一座法庭都如同一个功能强大的“法治驿站”,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大局。
用家常话诠释“法言法语”
“原以为‘输官司’会委屈,没想到法官把法律讲得明明白白,我们心服口服!”今年6月,曾某、李某两位被告败诉后不仅未上诉,还专程送来锦旗。这起特殊的“败诉致谢”,源于江夏法院判前释明工作机制的生动实践。
此前,某货物公司因某技术公司无财产可供执行,将该公司历史股东曾某、李某诉至法院,要求其承担未实缴出资的补充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被告身份”,两人满心抵触。承办法官团队立即启动“释明”机制:立案时,法官助理通过“电话答疑+权利义务告知”,引导积极应诉;宣判前,法官将股东出资责任的法律规定,巧妙地转化为“家常话”:“你们没缴的出资,就相当于给公司打了一张‘欠条’。现在公司还不起债,你们就得用这笔‘欠款’来还。”通俗易懂的解释得到双方认可,最终实现“服判息诉”。
2025年以来,江夏法院构建“判前释明+判后答疑”全流程释法体系:出台《判前释明工作指引(试行)》与修订版《判后答疑工作指引》,明确法官为第一责任人,将释法说理贯穿审判全环节;用“家常话”拆解“法言法语”,让群众对裁判结果“心中有数”。成效在实践中不断显现:乌龙泉法庭在农村建房纠纷中,通过判前释明鉴定风险,并邀请老工匠现场评估,促成当场达成赔偿协议;山坡法庭在交通事故纠纷中,以判后答疑消解当事人抵触情绪,促成服判息诉……该体系运行以来,江夏法院案件调解率、自动履行率稳步上升,无数“小纠纷”在释法说理中消弭,“大矛盾”在法理交融中化解。
化“独角戏”为“同心圆”
“都是一个湾子的邻居,庄稼被毁能赔,和气散了难补啊。”在乌龙泉法庭的联动调解室里,村书记的一句话,让因“牛踩稻田”引发冲突的老张和李大姐逐渐平复了情绪。此前,老张家的牛践踏了李大姐的稻田,李大姐一气之下推倒草垛泄愤,双方冲突升级为肢体冲突,李大姐母子受伤后诉至法院。
考虑到案件涉及邻里关系,乌龙泉法庭立即启动“法庭+综治”联动机制,将案件移交街道综治中心,联合村委会、司法所组成调解团队。村委会侧重情感疏导,唤醒乡邻情谊;司法所厘清法律责任,明确双方过错;法官则引导当事人聚焦“解开心结”而非“追究责任”。最终,老张自愿赔偿8000元,一场可能结仇的“风波”,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法庭+综治”并非简单的“力量相加”,而是“效能相乘”,它整合了司法权威、行政资源与民间智慧,形成了多元共治的强大合力,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近年来,江夏法院持续深化“法庭融入综治中心”模式,6个人民法庭通过“信息联通、力量联合、工作联动”,与派出所、司法所建立联调机制,不断拓宽解纷“朋友圈”。
长江奔涌向前,法治护航不停。江夏法院将继续织密司法服务网络,不断把人民法庭触角延伸至神经末梢,让矛盾在基层高效化解、让服务在一线精准延伸,用坚实的法治力量绘就城乡善治的新“枫”景。
(赵思骞 陈悦 何吕)